讓日本敬畏中國 讓我們敬畏歷史
导语:当中日建交40年和918事变81周年相遇在此时,原本按照惯例该营造的“友好”气氛已然失去支点,而历史则为现实情绪增加“助燃剂”。 从靖国神社到钓鱼岛,我们能够清晰感到日本内心的优越感和有恃无恐。此次钓鱼岛争端必将成为审视中日关系的新起点。美日和日俄的历史表明,重塑日本对中国的敬畏,不是情感的话题,而是现实的需要。918是我们耻辱的历史,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赢得别人的敬畏,需要从我们敬畏历史开始。因为历史不仅留下了伤痕,更已展示出我们落后的原因和如何获得尊重的道路。自省是敬畏的起点。敬畏来自于实力,战争只是实力表达的一种方式。
而事实上,每个国人在每天都在为国家实力的积累和获得别人的敬畏加分或减分。是的,还是那句话,我们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
讓日本敬畏中國 讓我們敬畏歷史
导语:当中日建交40年和918事变81周年相遇在此时,原本按照惯例该营造的“友好”气氛已然失去支点,而历史则为现实情绪增加“助燃剂”。 从靖国神社到钓鱼岛,我们能够清晰感到日本内心的优越感和有恃无恐。此次钓鱼岛争端必将成为审视中日关系的新起点。美日和日俄的历史表明,重塑日本对中国的敬畏,不是情感的话题,而是现实的需要。918是我们耻辱的历史,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赢得别人的敬畏,需要从我们敬畏历史开始。因为历史不仅留下了伤痕,更已展示出我们落后的原因和如何获得尊重的道路。自省是敬畏的起点。敬畏来自于实力,战争只是实力表达的一种方式。
而事实上,每个国人在每天都在为国家实力的积累和获得别人的敬畏加分或减分。是的,还是那句话,我们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
重新看待“一衣帶水” 近邻的“异化”
曾经,我们一直用“一衣带水”这样诗意的词语形容中日关系。的确,中日地理距离相近。在近现代历史上,中日交流的历史内容丰富。
然而,“近”未必意味着“亲”。这取决于国家战略的定位。当近代日本以岛国资源基础希望寻求大国地位的时候,已然为两国关系埋下伏笔。
以一点为例。资料显示,日本矿产资源贫乏,除煤、锌有一定储量外,9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石油完全依靠进口。主要资源依赖进口的程度为: 煤95.2%,石油99.7%,天然气96.4%,铁矿石100%,铜99.8%,铝矾土100%,铅矿石94.9%,镍矿石100%,磷矿石100%, 锌矿石85.2%。 这些资源都是一国发展所必需的。因此,无论陆地资源-如当年占朝鲜、建立伪满洲国,到海洋资源与航路资源-如现在的钓鱼岛,这些已经不仅仅是日本政客对内权术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利益的驱动。
日本,这个中国近邻在国家定位的变化,让地理位置的相近反而成为两国交恶的根源之一。
危险的现状:日本右转
对于日本这样曾经挑起二战的国家来说,其军力发展虽令人警惕,但未必是重新走向对外扩展最危险信号,整个国家政治的集体右转,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及两国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一直存在一种要搅乱中日关系的右翼势力。但最终能够让中日关系进入停滞的,该是现在由日本地方大员、进入国会的议员组成的新右翼。
在国会一直炒作与中国对立的石原慎太郎议员,早已经在十年前离开国会,改在东京都任地方长官,保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文学家出身的石原,比 其他政治家更能够敏锐地感触到了日本民众的失落、沮丧,感觉需要用一种新的反华形式,把日本民众聚集起来。他找到了能让民众共鸣的途径。
这便是钓鱼岛问题。在北面与俄国,西面与韩国的领土争端中,日本不能沾到半点便宜的时候,石原要在日本西南炒作钓鱼岛问题。石原选择在美国宣布 动员广大民众捐钱购买钓鱼岛。买岛的捐款不在多少,在于能用这种方式能让“买岛”与“捍卫国家主权”结合起来,通过日本《读卖新闻》等保守媒体添油加醋的 报道,让民众具有新的反华目标。
有《读卖新闻》这家发行量超过千万份的大报的竭力宣传,日本民众开始在“买岛”问题上持支持态度。执政三年来一直未能获得民意支持的民主党政 权,此时热切地需要利用这个问题,通过自己的对华强硬外交,来巧取民意。而炒作中日对立会给东亚经济等带来什么后果,这一直未进入到日本舆论的讨论范围 内。
民主党上台执政后,个别在松下政经塾接受过军事科目教育的政治家,特别是一些军人家庭出身的政治家,更愿意在军事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不断在国会这个政治舞台上,借机显示出自己的军事背景与对华强硬态度。
在老一代右翼已经失去影响力以后,以石原等地方长官为代表的地方上的新右翼,一些在日本国会已经具有了举足轻重地位的右倾政治家,其行动让老一 代右翼分子可望而不可及。经过石原将近5个月的“努力”,9月11日,日本国家将钓鱼岛“国有化”,让中日外交中用“搁置争议”的原则彻底崩溃,中日关系 进入到了外交正常化40年来最为紧张的时期。
日本新右翼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中日关系已经被搅乱,而让关系转向正常,将要花很长一段时间。
讓日本敬畏:重新審視中日關系
中日两国共同实施的“中日共同舆论调查”的结果显示,中日两国都有8成的公众对彼此“印象不好”,还有4成以上的中国公众和5成以上的日本公众 认为“中日 关系不好”。这个调查结果令人深思,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但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有8成以上的公众认为,中日两国关系“重要”。这也是事实。两 国人民就中日关系的重要性问题达成了共识。 但是日本政府近年来一系列的小动作让中日间的关系难以向“友好”靠拢。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当着到访南京市代表团的面,公然否认存在“南京大屠杀”。21日晚,南京市宣布与有着34年友好城市关系的名古屋“暂停交往”。面对中方的强烈愤慨和严正交涉,河村隆之不但拒绝收回谬论,还厚颜宣称希望与南京保持友好关系不变。
美国重回亚洲的战略定位和中日综合国力的逆转,使日本的地位变得更加微妙,去年野田不顾国内的反对声音,宣布加入TP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 判),把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推向更加复杂的境地。而对日本经济促进作用更大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却推进缓慢。双方的不信任会成为矛盾的主要层面。
有人将中日关系这种冷热二元并存,二律背反的结构扭曲现象概括为“政冷经热”,并将两国复交伊始的状况归纳为“政热经冷”。“政热经冷”意味着 上层领导积 极推动,下层民众并不热络,而“政冷经热”则显示现阶段的中日关系由下层积极推动,彼此各取所需,受理性主义支配。一言以蔽之,无论是“政冷 经热”还是 “政热经冷”都不是正常的国家间关系。
日本民族特性:服力不服理,只向强者低头
1944年鲁思-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1946年,作者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菊与刀》出版。
鲁思-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新加坡前总理、资政李光耀曾经这样评论日本: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是一个隐藏在“暧昧”表象之下,无论伦比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的国家。不管“菊花”也好,“刀”也好,都是维护大和民族共同体,进取扩张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里,两种截然相反的东 西, 构成了奇特的“互补”。
这种民族特性决定了这个民族在处理对外关系上服力不服理的原则,大唐强则臣服于大唐,美国狠则唯美国马首是瞻。对于这样的民族和国家,只有让它敬畏,才能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上掌握主动。
而日本对中国的敬畏,早从甲午战争之后就已荡然无存。
赢得他国敬畏只能靠实力说话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朝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据统计,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所得的赔款及财物,总计约合库平银3.6亿两,折合日币5.1亿元,其数目是日本实际军费支出的3.4倍,也是日本当时全国年度财政总收入的6.4倍。
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军队1天占领沈阳,不到半年占领东北全境……尽管二战日本战败,但是侵华战争时面对中国军队势如破竹的情形相信会让很多日本人颇感自豪地追忆。这种情形下,他们会对手下败将心存敬畏吗?
靠什么赢得敬畏?答案只有一个:实力。同样和日本有岛屿领土争端的俄罗斯,其领导人登上有争议的“北方四岛”时,日本不敢出动力量阻止、抓扣,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这四座有争议的岛屿,而是实力不济,不敢将矛盾激化。
而在20世纪初爆发的日俄战争中,沙俄同满清政府一样,败于日本,但是革了沙俄命的前苏联、继承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都有着超级大国一般的实力。尽管日本身后有美国撑腰,但是对俄国人的实力也不得不敬畏。
对于《环球时报》9月12日曾发表社论《莫再幻想友好,认真对付日本》,社论指出:“中日友好的后来这些年,日本没少给中国添麻烦。当我们真将它设为对手之后,未来的麻烦未必就会更多。
相反,日本被美国占领后的表现以及它的对俄表现都显示,这是个欺软怕硬的国家。美俄都在战场上击败过它,余威尚在。中国已无法重复美俄的对日历史,但中国也必须以某种形式给日本一次完整的教训,彻底扭转它自明治维新以来对中国的蔑视。
中国在快速发展中,我们需要把力量攒足,并在某个冲突点上充分对日展示出来,重塑它对中华力量的敬畏。只有这之后的日本才会认真改变同中国打交道的方式,那时的中日友好或许才能重新开始。
这个过程如果顺利的话,大约需要30年左右。也就是说,今天的年轻人和中年人都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日本对中国完全有别于今天的脸色。
睦邻友好是好政策,但它不是求出来、哄出来、让出来的。把日本当对手,比对它讲‘一衣带水’更有利于让它清醒。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对民意的契合。”
网传俄罗斯总统普京有句话:“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赢得他国的尊重必需要靠实力上的绝对优势,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民素质、国家意志等各种因素形成的综合国力才是保障,而提高综合国力不是靠发泄情绪而是要靠踏踏实实地进步发展。
918事变至今已有81年。被侵略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耻辱与痛恨,而更应该让我们看到自强的道路。诚如一位学者所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一路走来的全部历史,应该深怀敬畏,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记忆中,必然既有辉煌与荣光,崛起与成功,也有 劫难与耻辱,沉沦与失败。然而,无论是非成败,无论盛衰荣辱,对一个自信的民族与成熟的国家来说,只要正视与善待,不管何种历史记忆,都是一笔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
我们为何曾由强而衰?
如果说历史的故事显得遥远的话,我们可以拿这些年足球的故事作为例子。当初,女足运动刚刚兴起之时,我们的铿锵玫瑰绽放世界。而如今,当日本女足夺得世界冠军的时候,中国女足却已连参加世界杯的资格都没有了。这里面的原因何在?
早在2000年,中国女足兵败悉尼时,网友就曾分析过铿锵玫瑰为何凋落,2008年,女足参加阿尔加夫杯比赛前,《大众日报》也刊文分析了女足没落的原因。他们同时都指出,女足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大众日报》的文章毫不客气地指出:只因为一茬茬的管理者都想着追求短期效应,不愿意也没有兴趣去做那些“为后人乘凉”的基础性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寄希望于教练员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了,于是,这个教练不行,就换另一个;中国的玩不转了,那就换国外的。只是不管换了多少次,最终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偏偏有人不认这一点,就 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也就难免要折腾来折腾去了。
前国门高红也曾说:“要想解决女足的问题,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长远规划,从一些基础工作做起,从战略性的工作做起,如果我们还是一味盯着短期目标,那么两年后,我们真有可能连亚洲都走不出去了。”
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一国发展有很多相似指出,缺乏长远规划,又没有短期的扎实工作,仅靠吃老本,靠幻想奇迹,用不了多久,强盛只能成为衰败的背景。
日本缘何曾由弱而强?
日本对中国的超越和中日足球发展有着相似的经历。
不要忘记,1987年,正是日本队在主场负于中国男足,才第一次实现了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梦想。那时的中日足球难言差距。而自90年代双方都推行职业化变革以来,日本足球,无论男足女足,均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而中国足球沦为亚洲二流。
从日本足球的发展,可以看出日本国家实力进步的影子。根据媒体报道,日本对青少年足球的培养不遗余力,人口1.2亿的日本,拥有100万注册青 少年球员,而中国13亿人口中,注册青少年球员不到1万。沈阳晚报报道称,在目前日本的中小学中,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参加至少一个业余体育俱乐部, 而棒球和足球就成为了最大的热门项目。此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由于教育部门和俱乐部的补贴,日本青少年球员一个月的踢球费用还不到400元,而在 中国,一个月的费用至少是400元的5倍。
日本在职业联赛初期,水平并不如中国联赛,但是日本引进高水平外援和教练,在技术流足球风格上始终学习巴西足球的精髓,在联赛的运作和管理上,则学习德国人的严谨。 而在联赛上,日本足协相对完善的管理、先进的理念以及合理的政策,让国内的J联赛成为了亚洲水平最高的联赛之一。
反观中国足球发展,不注重青少年球员培养,校园足球设施缺乏;足球发展思路摇摆不定,一会儿学英国,一会儿学巴西,一会儿学德国,一会儿学西班牙,足协没有成为业务指导机构,完全沦为行政机关,甚至曝出腐败窝案;接近20年的职业联赛只培养了球员的大牌脾气和假球技巧……
这一切似乎是百年前两国维新变革的现代翻版。
19世纪中期,中日均开始变法革新,起点相仿。然而数十年后,两国变法成果在甲午战争中一显高下。
原因何在?彻底、务实、制度,这些才是变革成功的关键词。
对于落后体制的变革,只有彻底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变革才会革故鼎新;变革过程中只要务实地一步一步推进,才会让变革不浮于表面,成为表演;新体系只有通过相应的新制度固定下来,变革才会沿着既定轨道走下去,才不会出现摇摆反复,不会让已经出现的问题重复出现。
赢得敬畏 不是仅靠战争
如何赢得敬畏?有人会说通过战争,打赢了所有的人就可以赢得敬畏。如果通过战争就能赢得敬畏的话,为何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在占领欧洲后引来的是盟国的联手打击而不是万国来朝?
战争是政治经济的延续。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一国利益和尊严的保证,但是仅靠军事力量无法赢得敬畏。兵者,凶器也。穷兵黩武者会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但是无法赢得最终的战争,这个道理,二战期间的日本已经为我们证明过了。
赢得敬畏,不是靠战争就能实现的,因为一国实力不是仅仅体现在战争能力上,二是体现在综合国力——既包括资源、经济等硬实力,也包括社会制度、国民素质等软实力。
有钱也未必赢得敬畏
贫穷往往会让人自卑,穷人也常会被富人轻视,但是这不代表一个人有了钱了就能赢得尊重。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 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这是《南方周末》一则报道中指出的现象。
《参考消息》曾以“台湾人担心大陆游客不拘小节”为标题,转载“台北中央社”的报道:“香港迪士尼乐园9月中旬热闹开园,第二天登上媒体的不只是欢欣的画面,还有大陆游客插队、蹲踞路边,小孩随处便溺等负面消息”,“连这次来台的‘大陆赴台旅游考察团’官员,也出现在饭店禁烟区抽烟的情况,能出境的多数是13亿人口中的中高收入者,但有钱并不代表素质。
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和中宣部部长联合批示的“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宣告开始。该行动为期3年,破题动作是公开征集并公布“中国公民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
有评论者指出,中国政府把这次行动与提升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相提并论,不是因为我们没钱,而是因为我们有钱后的行为真的令人不屑。
赢得敬畏 就在点滴行为
用理性赢得敬畏 9月15日西安,一位小伙站在路口举纸板提醒“前方砸车,日系车掉头。”的事迹受到网友的赞扬,网友称其理性善良,向他致敬!
用文明赢得敬畏 在广州街头,一个家政公司的老板娘和员工志愿为抗议人群送上饮用水,一解炎炎之渴;喝过水的市民自觉地将水杯放进了沿途的垃圾桶;人群经过后,马路上几乎不见任何垃圾。比起一时的冲动,这样的软力量才真的令人敬畏。
爱国不是舌尖上的口号,也不是打出来的标语,更不是到打砸国人自己的轿车、到国人开的餐馆里吃霸王餐。
爱国是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等地铁公交时不加塞插队,过马路时不闯红灯,看完比赛后把垃圾带走,逛公园时不去攀爬树木偷折花朵,完成本职工作时尽心尽责……
这些事情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激扬铿锵,但是万千国人若能做到这些,那意味着我们的国民素质提高到一个令人不能轻视的高度,这样的国民组成的国家比那些只会发泄情绪的国民组成的国家更让人敬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