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找到了一位懂经济的总理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做了一个令参会者普遍感到“吃惊”的总结发言。与以往的总结不同,这位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二号人物用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从国际经济困局讲到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听下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最令人称奇的是,他的面前没有一页讲稿。
一位参会的高级官员日前透露了这一情景。据他所知,在如此重要的场合,领导人完全不用讲稿做大会总结发言,他从未见过。他当时特意观察过,台下300多位省部级官员,几乎可以用“凝神屏息”来形容专注倾听的神情。
一位省委书记会后感慨:“中国找到了一位非常懂经济的总理。”
李克强一再强调“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他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应当保证就业、保证人民收入、保证企业效益的提高,并且与能源、资源、环境相匹配。
他提出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说法,引起国内外经济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依靠内需,而最大的内需就是大力推进相对滞后的城镇化。”
两个多月后即将升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为人熟知的身份还包括:安徽凤阳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学生会负责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省长”。而不久,他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有“经济学博士头衔”的总理。
显然,他为走到这一步做了坚实的理论准备。在北大读博期间,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便获得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后,由他主导制定的中国“十二五”规划,被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盛赞“非常复杂但极有条理”。
斯宾塞说:“如果规划得到有效的实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控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最最重要的角色。”www.stnn.cc
这份经过两年考察、调研形成的规划,已经在近百个不同领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指导。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约瑟夫•斯蒂格里茨说:“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代表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继续转型的方向。其中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新的开放的中国,新的融入世界的中国。”
在主政河南、辽宁这两个中国的农业、工业大省之后,李克强在2007年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发展和改革、财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卫生等经济社会领域的事务,并且强力推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燃油税费改革,以及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被称为“解决复杂经济社会难题的高手”。
如今,李克强被中外媒体普遍称为“改革派”。十八大刚刚闭幕6天,这位中国未来的2号人物就在国务院主持座谈会,大谈“改革”。他说:“改革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他还告诫人们:“拒绝改革的人可能不会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而他提出的“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直到今天,仍是最令中国人感到鼓舞的“热点金句”之一。
此后,李克强又几次完善、拓展自己的“改革红利论”。去年12月,他将“改革”与“城镇化”联系起来:“‘城镇化’这个最大的潜力,只要通过‘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才能得以实现。”
今年初的一次座谈会上,他再次解读说:“我们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现在,要让这个‘利’更多地落在百姓身上。”
除了鲜明的“改革”标签,李还被普遍看做是“市场派”。去年12月19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座谈会上,李克强要求参会的中央部委和地方负责人认真研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他说:“一些领域的盈利亏损,可以让民营企业来投资、承担。而政府要做的,是把握宏观,把握经济总量。”
半个月后的长江流域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他又提出:“政府的行政力量很难替代市场,我们倒不如专心考虑如何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在最近的一次调研中,李克强再次告诫有关部门的领导:“行政力量有限,关键在于制度,要依靠改革和市场的力量。”
从一些资料看,李克强可称得上“博闻强识”。新华社日前刊发的李克强人物特稿中称,他始终密切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经济科技动态。几年前,他曾经批示国务院研究部门,要求他们深入研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包容性增长”等问题。
而另一位消息人士透露,李克强每天都会关注国际国内的石油、金融等股指期货和指数,并且定期阅读英文原版的经济学杂志。
从最近中国媒体公开的新闻报道中,其广博的知识面也得到某种印证。在国务院的几次会议上,李随口就能提及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全国农田的灌溉面积等具体数据;在基层座谈会上,他和民营企业经营者逐项研究他们的缴税项目;有一次,他非常明确地询问环保部门负责人,新建的PM2.5监测装置,使用的是哪一种统计原理,“是‘石英微量震荡天平法’还是‘β射线法’”。
而在视察湖北农村时,他冒雪登上一个陡峭的坡地,随手抓起一把土,搓了搓,对承包地的主人说:“太薄了”,“一年也就能收百把斤吧?”
一位近两年随行李克强的记者感叹道:“真的,好像没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无论宏观和微观!”
在最近的一次公开活动中,李克强像是预感到某种危险的苗头,他告诫人们:“中国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承载力,防止违反规律人为造城。”
他说:“中国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这种差距既是问题,也是中国发展的潜力和富民的动力。”(文/陆正平)
2013-01-21 来源:大公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