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

新西兰地震地质背景

新西兰地震地质背景


新西兰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首位。由于新西兰位于太平洋地震带上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东面受到太平洋板块向西的强烈俯冲,约500公里宽的地带,受两板块的相互作用,地震活动十分强烈。在北岛和南岛北部,太平洋板块向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在这一消减带上以深震为主;南岛反之,澳大利亚板块向太平洋板块的这一部分过于富有弹性,以至不能形成消减带,于是出现挤压抬升,形成南阿尔卑斯山脉。从1840年以来,新西兰共发生22次7级以上大震,从地震分布情况来看,历史上大地震集中在北岛东南和南岛东北部。1855年1月23日的惠灵顿大地震(M8.0)是新西兰迄今已知的最大地震,其次是1931年2月3日霍克湾7.8级地震,这次地震共造成256人死亡,是新西兰历史上地震灾害最重的一次地震。最近的一次大地震,是1968年5月23日南岛西海岸伊南阿瓦6.7级地震,造成2 人死亡,破坏不大。平均来看,新西兰每10年左右发生一次7级以上地震。一般说,每年有感地震超过100次,可见地震活动还是比较频繁的,但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汤加等相比,新西兰属中等地震活动水平。

根据新西兰地震台网记录,从大范围来看,新西兰地震活动分成3个区,即:主要地震活动区(北岛大部及南岛北部地区);海陆交替地震区(南岛西南地区)和位于上述两区之间的中央地震带。

惠灵顿北西-南东向剖面震源深度分布,展示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直接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下面俯冲有关系。中央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比较低。著名的阿尔卑斯断层穿越新西兰南岛,纵长600多公里,走向北东。阿尔卑斯断层南部与印度洋南端的费沃兰德海沟接壤,与属太平洋的希库兰基海沟相连。阿尔卑斯成为连接两海沟,分割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在陆地上的分界线,称其为“两大板块跨越带”。



来源: 中国地震信息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