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我看安倍上台後的中日關係

我看安倍上台後的中日關係


今年,安倍晉三再度上任日本首相,這是繼06-07年之後安倍第二次擔任日本首相。與第一次上任時遇到的問題相同,中日關係處於歷史上較為冰冷的時期。當時安倍通過訪華開啟了中日關係的破冰之旅,而如今,安倍則反其道而行之,多次在公開場合拉攏美國、菲律賓、越南甚至北約來制衡中國海上力量的崛起,絲毫不在釣魚島問題等事關中日安全與東亞地區安全事務的敏感問題上讓步。自他上台之初,他便積極拓展與中國周邊國家的關係,特別是經貿、軍事領域主張與東南亞各國合作。近期(7月25日起),安倍又計劃到東南亞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三國訪問,以此拉攏與中國周邊國家的關係,有媒體指出安倍此舉意在從海上形成對中國的“反華同盟”。同時,安倍在訪問美國時表示日本的基本戰略是以強化日美同盟為基礎共同應對中國,在2013年度的《外交藍皮書》和《國防白皮書》中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由於中國船隻不斷進入東海“尖閣諸島”周邊的日本海域,日本的土地、海洋、領空和人民生命都面臨種種威脅……對此,日本決心鞏固同美國的聯盟,使之成為日本安全政策的基軸,加強必不可少的威懾”。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屆日本政府對華的強勢態度?

  讓我們回顧歷史,05年之前的中日關係低谷,主要是圍繞著教科書問題、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以及日本尋求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問題產生的,歸根結底是基於歷史問題產生的兩國之間民眾的敵對情緒。而當時安倍採取了比較緩和的態勢,通過加強高層互訪,以緩解當時日益緊張的中日局勢。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中日高層都認定兩國激進民族主義情緒是導致中日雙方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而事實上兩國政府確實某種程度上助長了這股氣勢,這既是維護本國政治穩定的需要,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需要(特別對於中國而言)。而這,並非是不可解決的矛盾,甚至局勢是在兩國政府的控制之內,只要不觸及核心利益,雙方是可以接受的。當中國民眾抵制日貨的浪潮開始的時候,雙方都會發現長期緊張,都會是兩敗俱傷的結果。因此,安倍的破冰之旅、福田的暖春之旅都接踵而來。

  而到了2012年,圍繞著釣魚島的主權問題爭議進入新一期的中日關係冰凍期,而這比起2006年以前的那次,更加危險,國內不少網友以及大學生發出了宣戰宣言,中國、日本國內都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當兩國政府換屆的時候,中日的領導人都必須要給國內民眾一個對外強硬的信號,中國一直以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為目標,而日本則是希望成為“正常國家”,在領土與主權問題上,堅決不會讓步。當中國戰機開始在釣魚島附近活動,解放軍開始在東南沿海調度,安倍開始呼籲日本加強與美國、越南、菲律賓甚至北約在海上防衛方面的合作時,人們看到的是一個海權國與一個陸權國的零和博弈,中國有對甲午海戰的慘痛回憶,而日本亦有中途島海戰的慘烈教訓,對於海上安全似乎沒有妥協的餘地。確實,局勢是非常緊張的,甚至存在空中與海上擦槍走火的可能。不過,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兩國威懾性的策略,可以說是做給對方看的,也可以說是做給本國民眾看的,但是局部衝突甚至戰爭發生嗎?依我看,可能性很小,除非兩國政要出現非理性的狂人。特別考慮到兩國之間貿易依存度非常高,兩國政府側重於本國經濟效率的情況下,戰爭與衝突意味著ALL OR NOTHING,甚至可能意味著NOTING LEFT AT ALL。即使是美國,也不會讓中日之間發生真正的戰爭,他們的離岸平衡戰略的動機,就是使得兩國在相互對立與競爭中保持分裂的地緣政治均勢與地區安全秩序的穩固,既不使兩國走向合作與共榮,也不讓兩國避免地區霸主的出現。而之所以這次安倍幾次表態涉及與美國、北約、東南亞諸國在海上安全領域的合作,與06年時候的破冰之旅有顯著不同,主要還是考慮到這次引發中日關係冰點的是主權爭端,一個國家不能讓步妥協的領域。可以預見,這次中日關係的冰凍期將會更加長,而當這個冰凍期面臨兩國都無法承受的程度的時候,新一輪的“破冰”、“暖春”又會來臨。

  中日之間絕非好友,也不是永久的敵人,只是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一個人是該有民族大義,在領土主權問題上表現出強硬與不服輸的一面,但是也應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被各種媒體、各種說教給誤導。



 作者: 奧克蘭大學政治系 齊為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