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发展 成就辉煌
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同世界联系更紧密。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奋发进取,成果丰硕。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外交服务大局,应对乱局,开创新局,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外部环境。
纵观十年,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势不可挡的中国和平发展,“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
纵观十年,世界舞台上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中国政府稳妥把握机遇,从容应对挑战。中国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深入阐述倡导和平、发展、合作主旋律的一系列重要主张。胡锦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纵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顺应时代潮流, 十年来,中国成为全球南南合作、南北对话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告,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
深谋大局
坚定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深谋大局,中国外交始终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发展利益,服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正当权益。
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国家的发展利益必须得到尊重。在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涉及中国领土、领海、海洋权益的问题上,中国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前提下严正反制任何外来挑衅。同时,中国始终作为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主张和平解决同邻国的领土、领海、海洋权益争端。在营造于我国发展有利的国际环境方面,中国外交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各层面上开拓进取,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创造了条件。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外交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战略加速实施,公民出国旅游、留学与出境企业的数量大幅增加。2002年到2011年,我国出境公民从1660万人次猛增到7025万人次,在外劳务人员数量从41万人增加到81万人,境外企业从不足7000家增长到1.8万家,遍布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面对新形势,中国外交从机制上、人力上、方式方法上大力加强领事保护工作,形成了中央、地方、驻外使领馆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境外安全保护工作联动机制,为海外中国公民的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倡导合作
开创互利共赢新局面
倡导合作,中国坚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化争端。
十年来,中国进一步加强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相互结合,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加强了同国际及地区组织的友好合作,致力于同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协力解决关乎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进步的重大问题,开创了同各国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十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广结伙伴关系。中美建立了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得到发展,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硕果累累……
以中非合作论坛为代表的南南合作进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历史永远铭记,在2006年11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48个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相聚一堂,共叙友谊,共商大计,共谋发展。中非双方确立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开创了中非友好合作新局面。中国政府采取的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了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合作。
举世公认,在以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等为代表的区域合作进程中,在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为代表的多边合作进程中,中国也是国际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力促改革
大幅提升国际话语权
力促改革,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引导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朝着更加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扩大了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权和影响力。
十年间,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与调整方面出现了若干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顺应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势头,中国先是应邀参与了以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为标志的南北对话进程,后又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平等身份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重要机制。中国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起,在国际体系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上升至第三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方案中的份额升至第三位。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核安全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过去十年重大多边合作平台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国作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受到高度重视和期待。
展示形象
呈现开放发展新面貌
展示形象,中国借助我国领导人出访和外国领导人来访的机会,借助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要平台,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全面呈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面貌。
2011年1月17日,在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一天,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上,《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开始在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播出。60秒,每天300次;28天,8400次。如此大规模、高频率地投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这在中国政府来说还是第一次。国际舆论聚焦中国。目前有来自59个国家432家新闻机构的716名记者在华常驻。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增至每周五次,第一时间传递中国声音,为外国记者组织大量吹风会和采访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站、微博等新媒体与民众互动。各级外交官和国际问题专家频繁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或发表文章。中国报道越来越多,中国声音越来越强。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活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随着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对全球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形象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观察视角随之日益丰富起来,美国《时代》周刊之例或许已有相当说服力——从2006年至今,与中国有关的报道已20多次出现在其封面上。
作出贡献
传播并践行先进外交理念
作出贡献,中国在世界上传播并践行先进的外交理念。
“和谐外交”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理论和实践作出的重大贡献。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向全世界首次深入阐述“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他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2006年6月,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会议上首次提出“和谐地区”的思想。中国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社会则推动建立和谐地区、和谐世界,寻求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模式间的和而不同、共存发展,这对于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促进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先进外交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日益成为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建设性参与者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重大问题上始终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切身利益,坚定维护人类社会共同利益,执著追求和平、发展、合作。中国多次举办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热点问题上劝和促谈。中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国际热点问题的协商和解决。
中国根据自身能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遵循平等互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对外援助原则,切实履行援助承诺的行动。中国累计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近300亿元人民币到期债务,承诺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为173个发展中国家和13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培训各类人员6万多名,增强了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中国义无反顾地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派出救援队。近5年来,中国对外提供了近200次人道主义救灾援助。
“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我们坚信,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再次向世界传递了令人振奋的信息,宣示了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共创美好明天的庄严承诺。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吴绮敏 孟祥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