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960年,尼克松作为艾森豪威尔的搭档,出任美国副总统一职。当时的尼克松自恃才高,国际上的政要他大都不放在眼里,其中就包括法国总统戴高乐。尼克松一度认为,戴高乐“冷酷,小气,傲慢,极端自负,简直是无法相处”。尼克松的这种认识当然也与战后美法关系并不融洽有关,反映了一部分美国政要对戴高乐要搞独立外交的真实看法。
然而,1960年,尼克松与戴高乐在美国会晤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彻底扭转了对戴高乐的印象,他甚至立即对戴高乐产生了“无比崇高的敬仰”。戴高乐惊人的记忆,深邃的思想让尼克松震惊不已。戴高乐当时还预言,尼克松会当选为美国总统,但他得跨越一段远离权力的“荒漠”岁月。后来的事实证明,戴高乐确有先见之明,从1961年开始,尼克松果然在政坛屡屡受挫,先是竞选总统失败,接着又在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竞选中败北。从此,尼克松对戴高乐更加佩服。
从1961年到1968年,尼克松进入了政治上的“荒漠”岁月。1962年,极度失意的尼克松带着全家去法国旅行,出人意料地受到戴高乐的接待。通常,戴高乐只接见那些在台上掌权的人,而这次他不仅邀请尼克松夫妇在爱丽舍宫共进午餐,还邀请了美国驻法大使作陪。戴高乐还鼓励尼克松说,他一定会在美国“一个最高级的职位上”起作用。良言一句三冬暖,这种诚挚的祝愿使尼克松感动不已。这样,尼克松对戴高乐的崇拜之中也增添了一种由衷的感激。
苦读戴高乐著作,尼克松酝酿对华“新思维”
正是由于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戴高乐的言行对尼克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戴高乐所著的《战争回忆录》、《剑锋》等书,尼克松都曾详细研读过。与此同时,戴高乐的对华战略也极大地影响了尼克松的对华政策。
1964年法中建交后不久,戴高乐在会见尼克松时,反复解释了法国与中国建交的理由。他对尼克松说:“我无意干预美国的政策,但我认为,美国应当考虑承认中国。”他还说:“中国还不强大,现在就承认中国比等到中国强大起来你们被迫承认它要好。”
实际上,在整个“荒漠”岁月中,尼克松也在反复思考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得与失。在战后历史上,尼克松一开始曾是著名的右派人物,在反共方面不遗余力。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尼克松改变了他僵硬的对华政策,在受到戴高乐的启发和引导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念。
1967年10月,决心“重出江湖”的尼克松在美国权威刊物《外交》季刊上发表《越战之后的亚洲》一文,提出同中国接近十分必要。在文章中,尼克松提出,从长远来看,我们承担不起把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责任。文章中的许多内容,都与戴高乐的对华战略不谋而合。
尼克松当选总统后,亲自向戴高乐请教对华政策
1968年底,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1969年1月,他在就职演说中间接提到了对华政策问题,暗示中美之间应建立某种关系。
为了能尽快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尼克松上任后不久就出访法国,向戴高乐总统请教对华政策问题。戴高乐劝他说,美国不应该“让他们(中国)在愤怒中陷于孤立”。尼克松立即明确地回应说,无论困难多么大,他都要同中国进行“对话”。他还表示:“十年以后,当中国在核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时,我们就将没有别的选择了。我们应该和他们进行更多的交往,这是十分重要的。”戴高乐对此表示赞同,而且重复了一句当年的妙语:“你现在承认中国要比将来中国强大起来而被迫承认它更好一些。”
尼克松还表示,美国要改变对华政策,尽一切可能同中国接触,并打算从越南逐步撤军。当时,戴高乐正要派马纳克大使去北京赴任,便让马纳克将尼克松的话转告给中国领导人。尼克松后来承认,戴高乐与他的谈话对美国政府改变对华政策起了很大作用。
在访问法国之后,尼克松政府加快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步伐。此后不久,中美双方抓住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展开了“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终于使两国关系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2006年文)
|
作者:刘作奎
|
Acknowledgments:Hamilton City Council,Hamilton Celebrating Age Centre, Lottery Community Committee-Waikato,Trust Waikato,COGS,Wel Energy Trust,Creative Waikato, Norah Howell Trust, Len Reynolds Trust, Tindall Foundation
2014年2月17日星期一
中美关系改善内幕:戴高乐说服尼克松接近中国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