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移民历史
新西兰(New Zealand),也称为纽西兰,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但却有着丰富多采的历史,这些历史展现了毛利人与欧洲人的传统。令人赞叹的毛利遗址与宝藏(有些可以追溯至将近1,000年前)与许多美丽的欧洲殖民建筑相映成辉。如今,在新西兰任何一个城市里,都可以看出新西兰已成为一个迷人的文化多元国度。
1350年,毛利人的祖先乘着瓦卡豪罗瓦(探险舟)从故乡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哈瓦基(Hawaiki)出发,横渡广阔的海洋,登陆奥提亚瓦(即新西兰--意为“长白云之乡”)。踏上这片植物茂密的土地,成为新西兰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他们以狩猎,捕鱼,采集野果为生,过着原始的生活,在温长的岁月里,逐渐发展起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到了1800年, 新西兰大约有100,000多名毛利人。
大约800年之后,欧洲移民纷至沓来。20世纪来自太平洋诸岛和亚洲的移民也对新西兰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塑造了当今更具活力的新西兰多元文化社会。
于1642年发现新西兰的艾贝尔塔斯曼是第一位登上这块土地的荷兰人。20世纪50年代,荷兰与新西兰政府达成协议,让大量荷兰移民进入新西兰。荷兰移民带来许多技术, 对新西兰的餐饮业,园艺业(花卉种植),建筑设计和时装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新西兰约有100,000名荷兰人的后代。感谢荷兰移民,新西兰现在可以向荷兰出口郁金香!
在1800年左右,大量苏格兰移民涌入新西兰,尤其是南岛的奥塔哥地区和南部地区。但尼丁(名称来自于“Dun Edin” 艾丁堡的盖尔特语地名)是奥塔哥的首府。这是一座为苏格兰自由教会(Free Church)成员设计的城市,该教会在1843年与苏格兰教会分裂。在这座城市中,苏格兰的影响随处可见,在大学和医学院中更是如此。风笛,苏格兰乡村舞蹈和滚球运动(curling),都是苏格兰人带来的娱乐活动,但现在已成为新西兰生活的一部份。
除了来自欧洲,澳洲与美国的移民外,奥塔哥的淘金潮也吸引了许多来自中国的男性移民。中国移民称这里为“新金山”,很多中国移民过着含辛茹苦的日子,承受着歧视和寂寞。中国矿工的子孙与后代多成为商业菜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菜农为战争英勇地奉献,为军队提供大量食品。他们是最早的黄金移民。
《独立宣言》自18世纪末,库克船长发现新西兰之后,前往新西兰定居的人数与日俱增。截止到1839年,生活在新西兰的欧洲白种人(Pakeha)约计2000人。鉴于贸易者和定居者之间的无法活动的不断增加,英国政府于1833年任命詹姆士?巴斯比(James Busby)为英国公使(British Resident),以保护英国的贸易利益,遏制日益增长的无法活动。欧洲移民大批迁入新西兰后,英国人与其他欧洲国家讲英语的移民多已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英裔新西兰人。土著居民毛利人是新西兰重要的少数民族,欧洲人发现新西兰后,毛利人失去了大片土地,生活条件日益恶劣,人口数量剧降
尽管巴斯比(Busby)对维护治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非法活动以及向白种人变相出售土地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英国政府认为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新西兰的统治。1840年,威廉?霍布森上尉(Captain William Hobson)被派往新西兰担任行政长官,其使命就是通过与当地的毛利人酋长签订条约,取得英国对新西兰的统治权。
在1839年,新西兰只有约2,000名欧洲白人(Pakeha)。但在1840年签署《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 新西兰人口开始大量成长。英国移民可以免费乘船前往新西兰,在1840年至1858年期间, 约有40,000名英国移民陆续抵达新西兰。在1858年,毛利人与欧洲白人(Pakeha)的人口数接近持平。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南岛淘金潮则带来更多世界各地的移民,其中包括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和中国人。
艾贝尔塔斯曼是最早发现新西兰的欧洲人,但直到1769年,在库克船长环游新西兰一周后, 欧洲移民才开始进入。最早的欧洲移民是捕鲸人和传教士。
自欧洲人定居新西兰以来,新西兰就开始了葡萄酒的酿制。由于新西兰与欧洲著名酿酒地区的纬度相近,不同种类和口味的葡萄酒频频在国际上获奖。葡萄酒业也成为新西兰的经济产业。
1642年,荷兰航海者塔斯曼率领第一批欧洲人来到新西兰。1769至1777年,英国海军上校詹姆斯•库克船长也先后5次来到这里,他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名义正式宣布新西兰属英国所有,占有了新西兰。捕捞海豹,鲸鱼的人们随后而到。
1814年,基督教传教士也跟随而至。1835年,法国也看上了新西兰这块贸易和定居宝地,并开始大量购置土地。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英国王室与北部34个毛利酋长共同签署了一份《独立宣言》。宣布新西兰为英属独立国家,同时还宣布“未经毛利人许可,任何人/国家不得对新西兰拥有任何权利”。
在1839年,新西兰只有约2,000名欧洲白人(Pakeha)。但在1840年签署《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新西兰人口开始大量成长。英国移民可以免费乘船前往新西兰,在1840年至1858年期间, 约有40,000名英国移民陆续抵达新西兰。在1858年,毛利人与欧洲白人(Pakeha)的人口数接近持平。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南岛淘金潮则带来更多世界各地的移民,其中包括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和中国人。
到1840年,已有2000名欧洲定居of Waitangi》,以此保留住毛利人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但把国家的主权让给了英国王室,在者与10万毛利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同年,五百多名部落首领与英国皇室在新西兰怀唐伊镇签订了“怀唐伊条约”。在新西兰建立了英国法律体系。新西兰沦为了英国殖民地。同时该条约奠定了毛利人与新移民之间的合作关系,也确认了毛利人对其土地和文化的拥有权。该条约被公认为新西兰的建国文献。不论对毛利人还是欧洲人后裔,这一条约至今仍是最重要的条约,而签订该条约的2月6日亦成为新西兰的国庆日,称“怀唐哲日”。 为毛利人和非毛利人共同居住在这个国家提供了依据,该条约也奠定了新西兰英式政制的基础。1907年新西兰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47年成为主权国家。
19世纪末的劳力短缺带来更多英国和欧洲移民。他们大多得到新西兰政府的帮助。到了1900年, 新西兰的欧洲白人(Pakeha)已经超过了50万, 而毛利人则因战争和疾病,人口减少至40,000多人。毛利种族也逐渐衰弱。
1907年新西兰独立后,毛利族人口开始回升,民族权利受到重视,地位得到提高。中国人到新西兰谋生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淘金热”。华人主要集中在奥克兰,惠灵顿,基督城,达尼丁和哈密尔顿。经过多年发展,新西兰已成为集南太平洋文化和欧洲文化于一身,又具自身特色的国家。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5000多名来自达尔马希亚(Dalmatia, 现在是克罗埃西亚的领土)的人移民至新西兰北部。大部分达尔马希亚人在树胶场工作,采集贝壳杉的树胶。等到树胶业停止后,许多达尔马希亚人开始从事农业,并与当地人通婚,成为了农村人口的一部分。达尔马希亚移民也于20世纪早期在奥克兰西部建立了葡萄园。现在,新西兰几种最著名的葡萄酒包括巴比奇(Babich)与欢乐谷(Pleasant Valley),都来自于达尔马希亚人在这个地区所建立的葡萄园。葡萄和橡胶产业是新西兰的经济产业。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新西兰面临劳工短缺的问题。因此有大量从太平洋诸岛来的移民进入新西兰,奥克兰特别多。太平洋诸岛的人如今占新西兰人口的5%,奥克兰是全世界最大的玻利尼西亚城市。太平洋诸岛移民最早受雇于工厂和技术要求较低的就业市场,如今越来越多人进入专业领域, 跻身于新西兰的职业体育,时尚,流行音乐,电视和艺术界。太平洋诸岛的食物,时尚和艺术在新西兰的许多城市中都可以看到。太平洋诸国的朋友是新西兰的移民大流。
最近15年中,新西兰迎来了相当多的亚洲移民,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和日本。亚洲移民对新西兰的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商业与各个专业领域。大多数新西兰城市都有许多亚洲餐馆和商店。亚洲移民为新西兰带来了新的经济力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