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共建造航空母舰的决策全过程
1992年,我作为一位受邀访问美国的中国军官,曾登上过美军的航空母舰。看到这一航空和航海技术的复杂结合体,本人最大的感触,便是深感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基础才能构成现代战争最强的战斗力。那时中美科技水平的差距远比今天大得多,中国的GDP只及美国的1/13,还很难想象国产的航空母舰何时能问世。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GDP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在此科技和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航母也终于由设想变成了现实。回顾国人对航空母舰的长期向往,以及历代领导人的相关决策,也是中国在国防现代化道路上孜孜不倦追求的一个缩影。
航母梦延续80年国家缺乏实力时只限于构想
1911年1月18日,美国在人类航空史上首次完成了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号重巡洋舰上起降成功的试验,这种划时代的新武器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亮相,使海战从此由平面发展到立体。当年的中国虽然极其贫弱,却也有一些熟悉世界大势的人开始重视这种海空一体的新技术兵器。
查一下中国海军史,1932年1月民国海军部长的陈绍宽上将最早提出了应拥有航空母舰。他从国防角度特别是对抗假设敌日本考虑,提出应拥有20艘航母的计划。不过从花费看,仅购买这些航空母舰的舰体(还不包括舰载机)便需18亿银元,等于民国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这不禁让蒋介石等要人瞠目结舌。
陈绍宽提出这一计划时,明知全无实现可能,只是想让民国重视航空母舰。在随后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海军仅有的6万吨陈旧舰只未经海战便全部沉没。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绍宽又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制定了《海军分防计划》,预定30年内拥有12艘航空母舰,前10年内先造1万吨和8000吨航母各一艘,每艘造价6000万美元。对于急于在陆战中消灭共产党的蒋介石而言,这一计划根本顾不上考虑。何况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只能建造百吨级的小型作战艇,发动机还需进口,谈起建造航母真属天方夜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国这一世界头号强国的海上威胁和封锁,解放军海军建设方针长期确定为重点发展“航(空兵)、潜(艇)、快(艇)”。当时国家发展经济又主要立足于内陆资源,只占GDP2%的对外贸易额又主要通过陆路同苏联进行,解放军海军的护卫目标只限于保卫沿海渔业,控制远海岛屿都缺乏力量。50年代中期,新中国年度国防费只保持在50亿元人民币左右,海军每年分到的装备费不足2亿元(按同期汇率只相当8000万美元)。因此,那时海军主要购买和自建单价几十万人民币、排水量不过几十吨的鱼雷快艇、护卫艇,同时在苏联帮助下开始建造1000吨级的潜艇,作战设想是打海上游击破袭战。
1950年代后的世界军事舞台上,航空母舰又进入喷气式舰载机时代,技术提升使其造价和难度远过于二次大战时期。1958年美国军费为470亿美元,其中海军年装备采购费达 6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海军的 70倍,也超过苏联海军5倍(苏军装备费一向以陆军优先)。此时美国能保持十几艘航空母舰,而新建一艘6万吨级航母就要花费2亿美元,面对航空母舰如此高的造价,苏联海军在70年代前都不敢问津这种“海上巨无霸”,新中国海军更难以有此奢望。
在当年困窘的条件下,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却在中国领导人中首先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1958年6月21日,这位雄才大略的领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要搞“海上铁路”即发展远洋船队。此时有这一构想,主要是相信“大跃进”会使国家财力迅速倍增,海军随之计划于60年代初开工建航母。随后无情的事实却证明,国家贫困和科技落后的面貌不可能很快改变,“大跃进”背景下的海军造舰60万吨的计划刚提出一年,便在经济严重困难时取消。
西沙海战催唤空中掩护中央曾计划对外合作搞航母
进入1970年代后,解放军海军仍然以快艇、小艇和潜艇为主战兵器,不过国内经济实力和造船能力却已有提高,海外贸易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控制远海岛屿和航道便提到议事日程上。1974年 1月,解放军进行西沙海战以“小艇打大舰”获胜,却暴露了舰艇缺乏空中掩护是最大的“软肋”。1975年南越政权崩溃时,中国海军未能抓住时机收复过去南越政权控制的南沙六岛,结果这些岛屿被南下的越南人民军占领。接着,越南民主共和国便改变原来的立场,宣称对南海岛屿拥有所谓“主权”。这些令人叹息的无情事实,证明了海军实力才能决定远海岛屿的实际控制权,同时也催唤着中国注重海上力量建设。
1975年夏天,病重的毛泽东批准了海军建造70万吨军舰的计划,随后海军领导机关又规划了航空母舰工程,不过经费和技术难题仍难以解决。1978年,担任中央军委主席的华国锋同意,海军准备向英国购买或合作制造1.8万吨级的轻型航母,并搭载英制“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个“小航母”的计划在当时即使实现,也只能有限地提供舰队防空,并不能真正夺取南海的制空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航空力量的发展也十分关注。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就针对航空工业的发展特别强调:“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都打不下来。”在现代局部战争中,“首战之军”便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海军想夺取制海权的前提又是夺取海面上的制空权。
1980年代初,中国同英国就购买或合作建造航空母舰进行了谈判,结果英方对舰体和舰载机的报价都过高。随后,中国为保障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大幅压缩军费,航母计划随之被取消,军队也进入了一个“忍耐”期。
1988年 3月,中国海军到南沙礁盘设 点,遭越南武力阻挠被迫进行了规模不大的“3 14”海战,此仗虽胜却又暴露出缺乏空中掩护的危险。当时中国最南端的机场距南沙也有 1000公里,作战半径仅400公里的歼击机真是鞭长莫及。
南沙赤瓜礁海战后,海军再度呼吁建造航空母舰。当时主管海军的刘华清曾提出一个方案,即在1991—1995年间开始论证,“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可此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仍不强,1990年财政收入不过3800亿元人民币(按汇率合700亿美元),军费仅290亿元人民币(按汇率仅合50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在10名之后。解放军海军在国防费中分到的份额更少,能造舰、购舰的款额还不及中国台湾。
当时,苏联建造“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即“瓦良格”的姊妹舰)的费用超过10亿美元,美国大型核动力航母造价达30亿美元,中国的财力和科研力量都无力建造大中型航母。像英国、西班牙建造的只能搭载垂直起落战斗机的轻型航母价格有3亿美元左右,中国却因西方的武器禁运已不能买到舰载机。何况当时中方想在南海掌握制空权,又必须拥有可搭载固定翼飞机的大中型航母。
刘华清提出的计划,受到中央领导人的重视。在建造航母条件还不具备时,海军已经开始了预研。1985年广东的拆船厂买到澳大利亚报废的“墨尔本”号旧航母(系英国在1943年建造),海军人员便对其进行了研究。不过90年代后期又要上马“神舟”飞船项目,建造航母的计划还是被搁置下来。事后看来,中央决定航母先不上马而只搞预研,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正确的。
利用外国旧舰体造航母逐步掌握使用技术
19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期,科技水平也不断跃升,终于为增大国防投入创造了可靠前提。从1999年至2009年这10年间,国防投入便超过了此前50年的总和,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又迫切要求海军具备保护海洋权益的能力。当国家权益延伸到远海时,解决空中防御就要靠航空母舰,有远洋利益的大国必须拥有航母,这在进入新世纪后成为国内的共识。
现代航空母舰是国家工业化的结晶,掌握其建造技术需要长期摸索和经验积累。中国因在此领域白手起家,预研时便需要找一些借鉴物。苏联解体后处理了几艘旧航母的舰体(不过都拆除了武器),中国便以废钢铁的价格买到了“明斯克”号、“基辅”号,却因缺乏参考和修复价值而只能作为游乐公园。真正有借鉴修复价值的,是 1985年在乌克兰开工且已将舰壳造好的“瓦良格”号。
1999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创律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增平,以澳门旅游娱乐公司名义购得“瓦良格”舰。随后因美国向土耳其施加压力,阻挠该舰通过海峡。结果该舰停在乌克兰港内近两年,经中方向土耳其做工作,终于在2001年11月间以拖行方式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四个多月航行,2002年3月这个只剩下空壳的航母最终被拖到大连港。随后,创律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增平决定改变此舰修复后交澳门当赌船的原议,将其交给解放军。
2003年,中国的“神舟”飞船载人航天获得成功,下一步上马航母项目便统一了认识。不过,当时国内对是利用“瓦良格”号的空壳航母还是自己从头新建还有争论,毕竟“老瓦”在海中泡了十几年已是锈迹斑斑,造船吨位已居世界前茅的中国按理应该建造新舰。经过反复论证,中央军委领导还是采纳了将其修复的意见,因为利用现成舰体来做训练比较合算。
正如古语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真正启动航母工程后,国人才发现想解决一个个难题都需要不少时日和投入。修复“瓦良格”号的好处,就在于设计、使用可以走一些“捷径”,能在重修时熟悉原来的设计思想,包括以往的材料、工艺、结构,并通过测绘、研究来重现它原来的设计思路。事实证明,中方人员通过对其原有设计思想的摸索,再结合新需求和技术可行性进行重新设计,从而学到航空母舰的建造理念,比自己从头摸索要节省不少时间和费用。
2005年4月,“瓦良格”号被拖进大连造船厂的船坞,因一些技术问题和舰载机选用,修复工作又拖了几年。2009年“老瓦”舰岛改建作业正式开始。与此同时,沈阳飞机公司研制成功歼—15舰载机,又解决了形成战斗力的基本要素。
2011年8月10日,利用空舰壳重新建造的“瓦良格”号在万众瞩目下,开出了大连造船厂码头,开始了首次试航,并引起世界关注。通过出海反复测试性能,2012年9月25日该舰正式举行交付海军的仪式,并且有了自己的舰名——“辽宁”号。此前,美国等西方媒体反复炒作该舰将命名为“施琅”号,纯属恫吓台湾的无稽之谈。“老瓦”试航后,中国国防部发言人便已经说明,该舰是一个利用旧舰体建造的试验平台,这确实是一句大实话。因为该舰体毕竟是苏联1980年代前期设计,有些理念早已落后,改进余地也有限。中国利用这艘舰进行各种试验,积累了建造和使用经验后,今后海军真正的作战航母还是要靠自己的船厂新建。
任何武器想发展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时日,何况航母这样复杂的系统。“瓦良格”号修复下水后命名为“辽宁”号,又解决了舰载机起降,这是关键的一步。不过,下一步还需要掌握弹射、预警和飞行组织等一系列难题。在法国,航母建成后完全形成战斗力耗时4年,在俄罗斯竟达10年之久,相信中国通过抓紧时间,可能比法国更快完成这个过程。在此期间,国内还会利用这艘训练舰使用的各种经验同步建造国产新航母,从而形成自己的远洋航母编队。
事实证明,中国领导人建造航母的决策虽然历经曲折,终于在国家财力和科技力量都已具备的时候得以实现,应该说是恰逢其时。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航母,不过中国拥有航母就像拥有核武器一样,主要是为了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兵法的最高境界。有了这种具有远洋威慑力的武器,其战略作用并不亚于当年的“两弹一星”(导弹、核弹、人造卫星),远非经济账所能计算。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海洋大国的地位,也将就此得以完全奠定。
(编辑:曹同庆)
2013-03-13 来源:学习时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