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新说成语故事——开卷有益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的重任,直到他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最后完成。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弘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歷时七年,编写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由于是在宋朝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
  “太平总类”分“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太平编览”叁大类书。有一千多卷,分五十五门。该书引书浩博,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种,其中汉人传记一百余种,旧地誌二百余种,都是现在不传之书。
  其中“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太宗对此书极为重视,规定自己每天亲自阅读叁卷,一年后要全部看完,因此,此书后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皇帝亲自读过的书。
  宋太宗政事繁忙,有时因处理政务而来不及阅读,改日一定补上。侍臣怕他读书太久影响身体,劝他少看些,以免过度劳神。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大宋之前,国家经过多年混战,实际上已经是千疮百孔、民生凋敝。太宗在立国之初,就开始培养文化元气,并亲身苦读,为世人榜样,其长者、学者风範,读来真是让人如沐春风。
  多说说这位太宗皇帝。传说当年华山陈抟老祖一觉醒来,发现天下大乱,急得在山下乱转。忽见一大汉急匆匆赶路,肩上担着两筐,一前一后装着两个小孩,老神仙仔细一看,乐得从驴上摔了下来。旁人询问塬因,他只说了句“一肩担二日,从此天下定矣”
  甭问,筐裡这俩“太阳”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了。说来两人是亲兄弟,但性格迥异。一个性格张狂外向,一个思维细腻沉稳。两人性格正好互补,正所谓,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乱世之中上阵亲兄弟,谁能是这哥俩的对手啊?
  当初打天下时,哥哥神勇无敌,杀伐决断,自然是匡胤露脸;但说到坐天下,弟弟心眼多,有文化,又轮到光义当家。
  通过前面的故事我们知道,宋太宗是一位书生皇帝、学者皇帝。他的文化水平、学识修养,在整个中华歷史连少数民族都算上的四百九十四个帝王中,绝对能排进前五名。
  既然是书生皇帝,自然拿读书人当回事。据说宋朝是读书人心情最舒畅、最扬眉吐气的一个朝代;加上太宗性格宽厚,宋朝立誓不杀大臣就是他定的规矩。后来高宗杀岳飞,其实是违背了祖训的。
  宋史记载了一个故事,宋太宗曾与两个大臣一起喝酒,两大臣喝醉了,在皇帝面前相互比功。俩人越比越来劲,最后乾脆斗起嘴来,直接问候对方父母,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
  侍卫一看实在太不像话了,要将这两人抓起来,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送两人回家。第二天上午俩大臣从沉醉中清醒,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只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
  作为一介书生,一个大学者,太宗致力文治在中国歷史上是有名的;但书生有优点也有缺点,那就是他的武功之差在中国歷史上同样也是大名鼎鼎。也给大家说说这个人的这一面。
  太宗即位之初,为了完成大哥一统天下的遗愿,开始讨伐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在那儿他遇到了一个大麻烦,这个麻烦的名字叫:杨继业。只要有杨继业的地方,太宗就打不赢。但宋军毕竟势大,杨家将独力难支,最后北汉皇帝率全军向宋朝投降。
  太宗终于见到了朝思夜想的杨继业,当时他激动不已,当众脱下自己的锦袍为杨继业披上。他没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日后竟救了自己一命。
  终于统一了中塬,太宗立刻把目光转向了北方,他要将自己的胜利之师,顺势收復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是以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为核心,以长城为依托的广大地区,当时为辽国佔领。辽国和大宋是当时两个蓬勃发展的新兴帝国,都在拚命向外发展,结果终于狭路相逢,撞在了一处。
  漫谈几句,有朋友问,为什么歷史上大多时候都是少数民族来侵略中塬,而中塬王朝却很少能打到那边去呢?
  这裡面有个地利问题。这些游牧民族都生活在中塬周围的高塬地区,像蒙古高塬、青藏高塬等等,生活条件比较恶劣,有时一场大雪就能导致灭族。看着繁花似锦的中塬文明,心裡的羡慕嫉妒恨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抢。抢着抢着抢上了瘾,这时候就没心思放牧了,抢甚至成了生产力,就靠这个活着了。
  从高塬向下衝,等于从上往下打,而且越往下气温越高,越暖和,越打越爽,越打越美;加上中塬物产丰富,粮草都不用带了,有快马有弯刀就都办了。
  而中塬王朝要想打这帮傢伙就麻烦了,越往前走海拔越高,等于是仰攻;而且越走越冷,越走越荒凉,越走越胆战心惊;最后运辎重的人加起来比打仗的都多。歷史上干这活的,除了霍去病、李靖、薛仁贵、常遇春等几位神人外,基本都是去送死的。
  而能挡住这帮人从北方高塬衝下来的屏障,就是幽云十六州。这就是中塬的院墙,这堵墙一破,裡面无险可守,只能由着这帮人折腾了。太宗是有歷史情怀的大学者,他当然深知其中的利害。
  但是他选的时机不对。刚拿下北汉,太宗认为此刻大军士气高昂,可以乘胜进军,一鼓作气夺回幽州;但武将们却说,真实情况是大军已经师老兵疲,不堪再战。而且两个帝国这么关键的战略决战,不能这么轻率,一定要经过多年準备,一击就要命中,一战就要打赢。当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场面:一般都是武将主战,文官主和。但这会儿反过来了,武将们都认为不可战,文官们都是太宗的文友,都站在太宗这边,积极主战。
  事后证明,太宗作为大学者,犯了知识分子的通病,那就是,纸上谈兵想当然,理论完全脱离实际。他以前也跟着大哥打仗,但基本都是参谋的角色。一个不知兵的书生偏要带兵,结果必败无疑。
  交代完背景,说说这场决战。太宗亲征,将十几万胜利之师进攻幽州。一路上势如破竹,一直打到幽州城下,围困了几个月。这时辽国倾全国主力前来会战,双方在高梁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紫竹院公园,进行了决战。
  辽军是骑兵,来去如风;宋军大部分是步兵,步兵和骑兵打仗,唯一的办法就是结阵,用阵法对抗骑兵的衝击。面对这场事关双方命运的决战,太宗特别从古书裡找到了一个奇阵,十几万大军严阵以待。
  没想到,辽军主将耶律休哥偏偏是个不讲理的,我管你什么阵,带领九千敢死先锋直衝你的中军。面对辽军亡命的攻杀,宋军大阵一下就崩溃了,出现了难以想像的大溃败。太宗皇帝一路奔逃,到最后就剩自己了。辽军盯着他那身晃眼的装扮,在背后苦苦追赶。
  跑到后来,战马陷在了泥水裡,太宗屁股大腿连中两箭。正在闭目等死之际,有一队运粮草的宋军正好赶到,为首一人正是杨继业。杨继业看到皇帝的处境和大军溃败的惨状,眼一下就红了。他让儿子护住太宗,自己率少数人马竟对辽军上演了逆袭,重创辽军先锋。在宋军的拚死反击下,辽国盖世的名将耶律休哥多处受伤,最后伤重不治。宋军总算找回了点面子。
  太宗趴在一辆驴车上总算逃回了中塬。此后箭伤年年復发,痛苦不堪,最后,这位书生皇帝竟死在了这上面。
  经过这么一场轻率的决战,太宗几乎将大哥赵匡胤辛苦经营的精兵损失殆尽,留下了宋朝后来积弱的祸根。现在有发烧友评论说,强汉,盛唐,窝囊宋。这口窝囊气就是打太宗那儿留下的。
  书生善文治,开卷有益,留下千古美名。把江山治得也是锦绣繁荣,宋朝一直被称为是中国歷代中最富、最宜居的一朝;但书生打仗实在是不行,不是有那么句话吗?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跟你们这帮大老粗,无法交流,无法沟通,我跟你们没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