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knowledgments:Hamilton City Council,Hamilton Celebrating Age Centre, Lottery Community Committee-Waikato,Trust Waikato,COGS,Wel Energy Trust,Creative Waikato, Norah Howell Trust, Len Reynolds Trust, Tindall Foundation
2013年9月5日星期四
警報解除后恆天然“烏龍”事件的反思
平地一聲起驚雷,正當新西蘭人因為恆天然“肉毒桿菌”風波,已經無奈接受“我們已經不是100%純淨國家”這樣的“既定事實”時,就在上個禮拜的這個時候,一個讓大家不知應該笑好還是哭好的重磅消息傳來。
新西蘭初級產業部證實,在經過了195次反覆嚴格檢驗後確定,在恆天然被污染產品裡發現的並非此前公佈的有致命威脅的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而是一種叫做Clostridium sporogenes(生孢梭菌孢子)的細菌,這種細菌對人體沒有危害。
什麼情況?這個舉國震驚、舉世矚目、佔據世界各大媒體頭條,勞煩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連篇累牘報導的事件,它,它,它居然是個“烏龍”?!
我們真的可以鬆口氣嗎?
笑比哭好,那不是“肉毒桿菌”,業界還是鬆了口氣。
初級產業部署理總幹事Scott Gallacher表示,這一結果顯示新西蘭和恆天然擁有“堅固而清晰的平台”,“我們的產品沒有問題,可以重新進入受風波影響的海外市場。”
在政府發出聲明後不久,恆天然首席執行官Theo Spierings旋即表態,恆天然非常高興他們的產品沒有對消費者構成“實質性”威脅,也對恆天然產品重新進入國際市場,尤其是中國充滿信心。他同時表示,最初由AgResearch(新西蘭農研所)進行的檢查顯示存在肉毒桿菌,“所以我們沒有其他選擇,不能冒任何風險”。這幾天,Theo Spierings正在中國出差,忙著修補與中國的關係。
“肉毒桿菌”風波對新西蘭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警報解除”也讓從事各類國際貿易,尤其是新西蘭和中國之間貿易的出口商們鬆了口氣。一位業內人士說,“現在我可以理直氣壯的告訴我在中國的合夥人,新西蘭的產品是值得信賴的。也許100%純淨的確有點誇張,但那也是一個言之有據的噱頭。”
坊間還有一種說法,“肉毒桿菌”事件也許會讓新西蘭“因禍得福”,“寧願受損失也要召回,這證明了我們對於食品安全負責任的態度!”
然而,事情真的就是那麼簡單嗎?有時候,理想化過了頭就是天真。“烏龍警報”解除,我們真的能鬆口氣嗎?
貿易部長Tim Groser表示,恆天然集團最初的檢測結果對新西蘭來說“十分難堪”,新西蘭在全球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原本一直是“資源純淨、食品安全”。他在接受新西蘭電台採訪時說,這一事件已經帶來相當嚴重的後果,“我們需要得到合理的解釋,這樣的事情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中國是恆天然最重要的市場,也是新西蘭最為看重的貿易夥伴。在中國消費者的心目中,新西蘭的形象原本極佳,這種印象不僅侷限於奶製品。然而,一次“烏龍警報”改變了很多東西。
在“肉毒桿菌”事件發生後,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國最重要的官方媒體對此“密集報導”,加上中國民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集體“恐慌”,更因為如今正在中國積聚發酵中的“民粹”情緒,“肉毒桿菌”事件在中國被放大了無數倍。即便在已經“水落石出”的今天,人們對此依然充滿疑問。
有意思的是,當初大篇幅報導,就差把“肉毒桿菌”掘地三尺的中國媒體,在事件被證實是“烏龍”後只花了極少的筆墨,極少的版面,做了輕描淡寫的澄清。在中國,業內人士認為,新的檢測報告可以減輕恆天然的“惡名”,但要挽回其形象不太可能。截止目前,中國國家質檢總局也沒有解除叫停進口恆天然原料的禁令。更有甚者,不少中國民眾,甚至是已經生活在新西蘭的華人,對於新的檢驗結果依然是“疑竇重生”:
“這會不會是新西蘭政府公關後的結果啊?”;“新西蘭在下很大的一盤棋,先是謊報,後是烏龍,他們究竟想幹什麼?”;“天下烏鴉一般黑,反正我就是不相信”!
類似這樣的“陰謀論”,比比皆是。
很多時候,信任積累起來很難,摧毀卻只需要一夜之間。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至少在中國,事件對於新西蘭的整體形象已經造成了嚴重傷害,短時間內難以修復。
需要解答的疑問
首當其衝,恆天然全球召回的決定是對的嗎?
不得不說,這也許是恆天然在整個事件中做的為數不多的正確決定。儘管後果一定會很嚴重,但在當時將實情公諸於眾,是一個負責任企業的不二選擇。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主動公開總好過被動揭穿。如果最終因為某個幼兒因為食用相關產品產生嚴重後果而導致事情曝光,那恆天然高層們甚至面臨牢獄之災,新西蘭也將“名譽掃地”。
但是,這只是恆天然“被逼到牆角”時不得不做出的決定。上週末,電視一台Q&A節目的嘉賓,以及本週三專欄作家Fran O’Sullivan在英文先驅報撰文,提出了更多疑問。問題不僅提給恆天然,也提給新西蘭整個國家:
一、為什麼恆天然會讓細菌出現?
肉毒桿菌也好,任何什麼桿菌也罷,難道不是應該在食品中被杜絕的嗎?儘管沒有“致命威脅”,但生孢梭菌孢子這種往往和腐爛聯繫起來的細菌總不是什麼令人愉悅的傢伙。不難看出恆天然管理層的輕率和傲慢,也許肩挑一國經濟讓他們感覺良好,也許訂單大量增加讓他們應接不暇,無論是不是肉毒桿菌,恆天然管理層都難辭其咎。
二、為何恆天然沒有第一時間放棄產品?
如果現在去問恆天然任何高層,他們一定非常後悔沒有在去年三月份第一次發現管道被污染後,就放棄所有疑似受污產品。38噸乳清蛋白也許值不少錢,但和恆天然如今面臨的問題相比不值一提。食品安全無小事,尤其是事關嬰幼兒食品,既然管道被污染了,管它有沒有細菌,是什麼細菌,為什麼不直接在第一時間就丟掉它們?在這之後仍然有相關產品被銷售,甚至有學校拿這批乳清蛋白做課堂實驗,恆天然冒的險會不會有點太大了?
三、為什麼恆天然要花那麼長時間完成檢驗?
事實證明,美國實驗室只用了差不多一週時間就得出結果:那不是肉毒桿菌,是生孢梭菌孢子。與之相對應的是,恆天然和AgResearch檢驗時所花的時間實在太長了。此前有解釋稱,肉毒桿菌和生孢梭菌孢子很難分辨,必須花時間去培養、分析。但既然美國實驗室可以做到,AgResearch(新西蘭農研所)為什麼不行?是設備問題還是人員問題?
四、AgResearch的錯誤如何解釋?恆天然為什麼沒有將樣品送往其他檢驗機構?
在被證明是烏龍之後,恆天然和初級產業部都在為AgResearch辯解,稱當初在他們那裡送檢的樣品中的確驗出了肉毒桿菌,這也是他們不得不啟動召回的理由。但問題是,其他機構檢驗的195份樣品中都沒有檢出肉毒桿菌,AgResearch當初檢出的肉毒桿菌又從而何來?我們很想知道恆天然在送檢的時候是如何和AgResearch溝通的?更重要的是,新西蘭恐怕不只一家檢驗機構,再不濟還有塔斯曼對面的澳洲,面對可能存在的致命細菌,恆天然為什麼不在第一時間將樣品送往多個機構?現在看起來,這明顯是更穩妥的安排!
五、新西蘭的科研投入亟需提高?
無意冒犯,但195:1的結果不得不讓人懷疑:AgResearch當初的結論是錯的。這個錯誤讓恆天然和新西蘭付出了沉重代價。當然,失誤總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而對一線的科研人員也無需太多苛責,但新西蘭作為一個農牧業大國,相關領域的科研檢驗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析人士認為,AgResearch乃至初級產業部最近幾年因為削減開支,關停並轉了不少機構,砍掉了一些工作崗位,減少了部份科研經費,這些舉措都不可避免對新西蘭的科研檢驗水平造成了影響。上週末在Q&A節目中,奧大政治學者Raymond Miller博士就直言不諱的指出,這幾年新西蘭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對於科研方面的投入和撥款都太少了,而現在,我們正在為此付出代價!!
先驱报記者 葉韜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