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晚晴端午节广场文化活动
今天是公历6月9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汉密尔顿华人晚晴活动中心(简称:晚晴)在汉密尔顿市中心广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型文化活动,以此纪念中华民族这个传统的节日。
这场纪念活动是专为其他族群准备的,旨在展示和宣扬中华文化。清晨,一场温润的毛毛雨刚刚结束,居住在汉密尔顿市的晚晴人,不顾乍起的冷风和随时可能降临的冬雨的侵袭,从四面八方集聚在市中心花园广场,整装待发。游弋在广场或专门赶来助兴的当地各族群的许多外国人,也围拢来一看究竟。中午12点,在数百名中外观众热切期待的目光中,文化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汉密尔顿市副市长Gordon Chesterman,市议员Philip杨,市民族事务官Jovi Abellanosa,市内务部代表Jenny Nand,老年关爱中心Gail,Bryant基金会代表Lindsay Cumberpatch以及新中友协的代表Ian等,应邀出席了今天的活动,并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高度赞赏晚晴的华人华侨对丰富新西兰多元文化,推动新中友谊所作的贡献,并表示继续支持晚晴的工作,对晚晴的未来寄予良好的祝愿!
晚晴会长武延霞女士致词,她在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我们的活动、与我们共享中国文化的同时,对一直关心并支持晚晴活动的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汉密尔顿市政府、各基金会以及协助组织的媒体、广告和学生与各届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讲话结束后,是一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整场演出以“爱我中华”为主线。节目既有展示晚晴力量的大合唱,也有引人入胜的民族器乐独奏,更有一场体现晚晴人风貌的大型舞蹈——民族服装秀。有90多位晚晴人参加了表演,他们的平均年龄77岁,最年长的是88岁的徐春萱老先生,还有80多岁的范国钧,而最年轻的也已年近花甲。
在长达两个月的排练过程中,许多组织者、编导者、演职人员,克服了家事牵扯、身体伤病、场地使用时间受限、服装道具不足等一系列困难,全身心投入排练当中。尤其大型舞蹈的编导武美西女士,已是76岁的人了,她既要照顾年事已高身体欠佳的丈夫,又要亲自剪辑录制音乐、选编并教练舞蹈,还要上网挑选并购买服装及道具。个中辛苦,非经历难以体会。终于,在理事会的大力支持和演员们积极配合、刻苦努力下,一台既有外在艺术美,又有深刻思想内涵,集音乐、舞蹈、服饰表演于一体的大型舞蹈——民族服装秀《爱我中华》问世,成为这次文艺演出的重头戏!
著名的华人古筝演奏家陈希垚先生应邀演出助兴。一曲《丰收锣鼓》展示了其精湛技艺,令人屏息倾心,不愧为名家传人。一曲《渔舟唱晚》伴随着刘德江先生、李凤丽与郑瑾女士的太极表演,古筝的空灵悠远伴着太极的刚柔飘逸,可谓赏心悦目,让陶醉其中的老外们不得不惊叹中华文化艺术的精美绝伦。
刚从国内归来的王新林老先生,也一时兴起,即兴为大家演奏了一曲悠远优雅的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把人们带进一片幽婉恬静祥和的天地,宛如天籁,很容易让人一时恍惚,竟忘却身在何处。
最令人折服的是压轴戏,大型舞蹈——民族服装秀《爱我中华》,好像在看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万花筒,让每一个观众目不暇接。她(他)们身着民族服装,伴随相应的民族歌曲,跳起了藏族的《格桑花》、傣族的《凤凰飞到咱傣家》、东北的大秧歌《大花轿》、长扇舞《沂蒙山小调》、《祖国的好江南》、黄梅戏《天仙配》、汉族的《伞舞》、蒙古的筷子舞《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一枝枝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之花,烘托出祖国大家庭欢乐、吉祥、和谐的氛围,让外国观众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旗袍是中国满汉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中老年女士们,她们穿着色彩各异的中国旗袍,走猫步,做姿势,变队形,一个个婀娜多姿的身段,落落大方的神态,不仅诠释了中国服饰文化,也张扬了中国老人高贵典雅的气质与风采,给观众们留下难忘的美好印象。被一位洋人朋友评价为最“Gentle”的表演。
活动现场,独居匠心的设立一个根据《易经》八卦的学说,通过书写生日卡,测试人生事业、爱情、命运的趣味性节目,吸引近百名外国友人和华人华侨参与,不仅带来乐趣,也让他们欣赏到中国书法,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
活动现场还准备了200多个粽子和200多个卤蛋,供来宾和观众尤其其他各族群的人们品尝,还伴有筷子夹巧克力豆游戏,借以提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
晚晴这次纪念端午节的大型活动,意在弘扬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抒发华人华侨怀念祖国和故乡的真情实感,增进同纽国当地社会及各族群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这次纪念端午节活动的成功,凝聚着晚晴人的集体智慧与汗水。也说明,晚晴理事会是有作为的。晚晴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纪念活动结束了,但文化的传承永无止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珍惜、继承与传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撰稿:孙传生
摄像:裘福春
编辑:朱明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