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6年4月19日星期二

略谈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都是规范中国人民思想和行为的精神支柱。"和"的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和"是什么?通常都认为,和表示一种态度:和气,和顺,和蔼,亲和,平和等,也表示一种状态:和睦,和谐,和平等,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不过,我认为这样理解是很不夠的。和不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智慧;它是中国人民的宇宙观,也是中国人民的最高价值 追求,又包含着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它不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态度,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基本理念、价值,又包括运用原则和方法的一个思想体系。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以一定的关系共存的共同体(统一体)。这就是和。宇宙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是和的万物。所以,"和实生物"是中国人的宇宙观。

和的实质,就是"各得其所”

统一事物中的各个局部成分有其一定的位置,每一个成分和因素都处于其应处的位置,发挥其各自的作用,构成总体的和。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任何一个局部的因素不能处在应处的位置,总体的和就遭到破坏。㧱一个家庭来说,夫妻之间,丈夫应处在做丈夫的位置,尽丈夫的责任,妻子应处在妻子的位置,尽妻子的责任。父子之间,父亲处在父位置,尽父亲之责,儿子处在子位置,尽儿子责任,各就各位,各尽其职。这样叫家和万事兴。和就是各个成分和因素都处于恰当的位置,各尽其职,相互协调,这样一种状态和秩序。这种状态和秩序可以用"各得其所"来表述。和的实质就是"各得其所。"

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覌

和为贵不单纯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它是以和实生物的宇宙观为基础的。正因为我们认识到世界是一个和的统一体,所以说一切事情我们都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以和为贵。也就是以和为最高目标,或者说以各得其所为目标。《周易》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以和为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太和","中和"万物,"各正性命";天地位,万物育,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就是自然,社会,人事,万物各得其所的理想境地。

纵观历朝历代的大变革和大改革的主题,都在寻求各得其所;而改革和施政的得失成败,也都只在于能否做到各得其所而已。程子说:"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己。"由此看来,和,各得其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最高的价值追求,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以各得其所为目标中,也包含有和的运用中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

其一,和而不同。为了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首先必须要有"和而不同"的理念,和而不同有两层意义,从宇宙万物的现实状况看,世界夲来就是和的世界,不是同的世界;世界存在的状态,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从人事的方面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又是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世界是和而不同的,我们处理事物也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 所谓和而不同,首先是承认差异,要懂得差异的存在是正常的,合理的,普遍的,是亊物存在的常态;不能要求取消差别,完全一致。然后在承认不同的基础上,来研究怎么协调各种关系和矛盾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承认差异是前提,求各得其所是目标。始于承认差异,终于各得其所,和的理念贯彻始终。这就是和而不同。而不承认和排斥差别,一味追求一致,这叫同而不和。不承认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差别,不顧中国国情的特点,一味追求与世界接轨,这不符合"和而不同","各得其所"的原则,是决不可取的。

其二,中庸,不偏不倚。 要了解和认识事物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达到和的秩序,各得其所。其基本的方法和路径就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如果处在全局之位,要统筹全局,协调平衡,要公正,公平,不偏不倚,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若处局部之位,要认清自身之位,要忠于职守,克尽其责。所以,和与中是不可分的。和是最高的目标,中是达到和的桹本方法和途径。合而称之,就是"中和"。

其三, 礼之用,和为贵。 礼起于何也? 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悪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礼就是给所有人们订出的规矩,使所有的人都有所依循,各得其所,以避免争斗。礼之用,和为贵,就是为了避免争斗,乱世,以求各得其所。和的精神就是别中求和。 礼的内容是隨着历史发展而变化,中国古代的礼,己不能适应于现代的要求。而和的秩序需要制度、规矩的保证,这个原则则是古今中外永恒不变的。但这个原则体现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制度,规章,规定,法律,纪律,条约,协议,合同等。总之必须有完善的、能遵守的规矩,才能真正达到各得其所,和的目标。

综上所述,有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承认差别为前提,求各得其所为目标;以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认识对象,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正确把握事物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完善和遵守体现和的秩序的制度、规矩。以上三项,构成运用和的理念,实现各得其所目标的原则体系。通过这三项,就把和实生物,以和为贵的根本理念,用于实际人事,落实于各个方面。

总之,中华文化中的和的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既是根本的宇宙观、价值观,也包含有运用和的理念于实际人事的原则和方法。这是一个中华文化大智慧的宝库,很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研究、发掘、传承和发扬。










文稿:乔多福 2016一4一18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