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9年1月23日星期三

陈风舆先生二三事

陈凤舆先生二三事
作者:孙传生
陈凤舆先生,来自上海,本世纪前夕,因为牵挂异国他乡的女儿,携夫人杜恭华女士移居新西兰。
之后,我们相识了。
时年,我来新西兰不久,尚未从别离故乡的感伤心境中走出来,有一位好心人引我去参加华人社团“晚晴”的活动。
一切都是陌生的。
也许,细心的陈先生发现了我这张神情忧郁的新面孔?在彼此目光相遇的一刻,他穿过人丛向我走来。
我是北方人,不谙陈先生的老上海人口音。然而,真情有时是不需要语言的。从陈先生热忱的举止神态中,我已领略被关怀的温暖,也使我感动了!
这就是陈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
时过多年,我要写一点关于陈先生的文字,忽然发现他做的事情太多了,一篇《陈凤舆先生二三事》,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行在汉密尔顿街区的“老报童”。
一个不会英语的中国老年人,长期独自侨居在一个英语国家,其生活中的无奈和精神上的痛苦是难以言表的。此时,如果有一份华文报纸与之相伴,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信息,有利于生活,也有不亚于“他乡遇故知”那样的快乐与亲近。
陈先生感同身受,从自己而推及他人,就主动承担起了为“晚晴”华人同胞搜集和分发华文报纸的义务。
许多人不知道,陈先生是军人出身,退休前在一所学校任教,主要从事游泳教学和教练工作。由于长期在水里浸湿,使腰腿落下风湿顽疾,晚年更为严重了。他要借助手推助行车才可以行走,已是身不由己,步履蹒跚的老人了。
可想,陈先生为自己做了一个多么艰难的选择!
然而,他乐此不疲。
他每一周都要推着一部助行车,多次上下换乘公交车,分别到许多个投放华文报纸的超市、学校、中心车站,把各处散在的报纸积攒起来,然后回家分装塑料袋子,或叠放在助行车的布袋里,或挂在助行车的前后左右,一切就绪了,只等每周三“晚晴”人集中活动时,分送给需要的人。
十年中,陈先生甘为华人大众的一个义工,风里来,雨里去,不计走了多少路,也不知服务了多少华人华侨同胞,搜集分发了堆积如山的报纸。
也恰是这如山高的报纸堆,使陈先生跃上了人生境界的新高峰。
他也理所当然地赢得人们的喜爱和敬重。大家以赞美和怜爱的心情称他为“老报童”。
而我,称“老报童”很沉重。因为在我和陈先生之间,有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关于报纸的因缘情义。
一个作者有作品问世,一时兴奋在情理之中。
但陈先生,一旦在他搜集的《中新时报》、《怀卡托周报》上看见我写的小诗歌、散文、通讯等文章,比我还高兴。
他绝不是一个“先睹为快”就了事,
陈先生不知有多少次了,在晚晴人活动散场时,他经常站在门口的位置,一手擎着一份报纸,一边说着人们耳熟能详的老上海普通话:“侬看报了,侬看报了,今天又有孙先生的文章了!”
此刻,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有快乐,也有感激,而更多的则是对一位风烛残年老人的无需理由的敬仰和可怜!
一个晚辈人,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文字,陈先生却给予如此之高的礼遇,实在叫我受之有愧。
当然,我知道陈先生在奖掖我,鼓励我,也是在激励“晚晴”一代后辈人,也就是情系“晚晴”了!
陈先生是多么热爱“晚晴”这个大家庭呀!
事情并未完结。
三年了,陈先生在我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把我写在报纸上的文稿逐一剪裁下来,然后按时间顺序装订成本子,在一个特别的日子,悉数送给了我。
我从陈先生手中接过文稿的时候,因为太激动了,手失控似地颤抖了。突然觉得,我一个平凡人的平庸之作是那么珍贵。而其真正价值所在,不是我,也不是文稿本身了。
也可以说陈先生做了一件小事,但他做的是我自己没有做到的事。“从一滴水看到了太阳的光辉”。
这就是陈先生,一位可爱可敬的老人!
为耄耋之年的“小弟小妹”们祝寿。
人老了,心静了,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种必然吧。但若把握不好尺度,也容易趋向消沉和抑郁,而使晚年寡欢。
何必?这不明智。
许多事,看似一念之差,也折射处人生的大智慧。陈先生的人生一直在追求旷达和阳光,人越老,活的越单纯,仿佛童心童趣了。
所以,他从来不多想自己老了,也就不希望别人为自己做些什么。相反,他把身姿放低,再放低,甚而把自己当作年轻人,为老年人做事。
陈先生有个记事本,记录着“晚晴”老人的生日,在每位80岁老寿星(也都是他的小弟弟和小妹妹)生日前夕,为他们送去生日祝福。
他送的礼物是书法作品。
他认为,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也蕴含着吉祥如意,他要借此表达对80生日人的美好祝愿。
但陈先生不会书法,他能做的是在回上海老家时,事先选购一些上好的笔墨和宣纸,然后请人来代写。每幅书法作品都是根据生日人的特点个别制作,收到生日祝福条幅的人,无不惊喜有加,赞叹不已了。
此时,也是陈先生最为开心的时刻了。
须知,“晚晴”会员主体是老年人,每年将有四五位老会员进入80后年龄行列。由此推算,十年间,陈先生为80后生日人送去多少条幅,就可想而知了。
况且,事情不止于此。
“晚晴”作为一个慈善性质的老年人社会组织,每年重阳节之际,也要为年届80岁的老人过生日祝寿。
这时,也是陈先生大显身手的机会了。
他的拿手好戏,就是自编小品脚本,自费购买服装,制作简单道具,和他的夫人杜恭华一起表演。他们表演的小品,形式新颖别具一格,内容滑稽不失风趣幽默。他们的出场,总会给人耳目一新的冲击。为现场带来喜庆色彩,也引来欢声笑语,使老寿星们乐以忘老了。
这就是陈先生,一位为他人活的更好而活着的老人!
一位身旁的守护神。
一个人总会有身体不适,也难免去看医生。新西兰有很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人们生活在其中,享受着一个文明社会的人文关怀。
一度我心脏也有一些问题,“晚晴”人给了我莫大的安慰鼓励和关怀。陈先生知道后,就像专职家庭医生一样,一直在跟踪指导我。
他较早提示我,心脏问题不可有一时疏忽大意,有必要安装一个从家直通医院的急救报警器,接着介绍了申请和安装的途径和程序;后来,当他听说国内一位心内科专家来汉密尔顿探亲,就立即把信息告诉我,还要陪我一起去见那位医生;他嘱咐我健身的注意事项,亲手为我制做了一个帆布拉力器,锻炼臂力和胸腹肌,他说对增强心脏功能有益。还做了一个仿造人手形状的手帕,用于拍打全身各个关节,并做示范动作给我看。
我和陈先生不曾相识,只是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的一位老人,他却像父兄一样眷顾我,叫我怎么能不为之心动呢!
一个人独处时,我也在心里默语:陈先生,是我的恩人,您辛苦了,祝您健康,深深地祝福您!
不料,陈先生因病卧床了。
我和老伴去他家中看望,但他每次都像无事人一样,反过来询问我及许多老友的身体状况,并嘱我一一转达他的关切。
这就是陈先生,一个为他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人!
年复一年,四季更替,凌厉的秋风好像天才的雕塑师,在浑然不觉的岁月中,把生命的年轮镌刻在山川江河和原野上,也镌刻在陈先生的脸颊和眉宇间。
陈先生老了。
他已经步履维艰了,但缓缓移动的脚步,也还是那么端庄,那么踏实,那么一往无前;他的眼神也不如从前明亮了,但目光是慈祥的,也是平视着的;他的声音不清晰了,但在附身倾听时,依稀可闻宽容友善的绵绵余音。
一日,陈先生说累了,他要休息了,就放下助行车,披着一身秋光,从容不迫地走了,走向了遥远的地方……


2019121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