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组织部2日消息称,目前,中国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修改“绿卡”审批管理办法,降低“绿卡”门槛,设置更加灵活务实的申请条件,加大吸引海外人才的力度。
中新社消息,《办法》规定,对在中国有关单位任职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在中国有较高数额直接投资的外国籍投资者、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或国家特别需要的人员以及夫妻团聚、未成年人投靠父母、老年人投靠亲属等家庭团聚人员,可以授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即中国“绿卡”。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国实施“绿卡”制度以来,至2014年5月23日,有1306名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的外籍人才及其家属以及各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推荐的高层次人才获得中国“绿卡”。
“绿卡”制度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人才竞争,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从2004年8月开始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即中国的“绿卡”制度。
世界上最难拿的绿卡
即便已来华7年、并且娶了一位中国太太的日本人大林健儿(化名)仍然觉得现在中国工作生活不算方便。
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如果没有工作签证,不太方便,虽然在华有一定规模并且有资格可雇佣外国人的公司可以申请到工作签证,但其实要求严格,例如要求在外国有大学以上学历,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等等。而且每年办理工作签证时需要上交护照,大约有二三十天没有护照,出行不方便。
“绿卡?”大林健儿摇了摇头,“中国绿卡更难。”
实际上,按照2004年颁行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大林健儿算是外国人中比较容易获得的绿卡的那类人了。该管理办法规定能获得在华永久居留权的其中一种情形便是,与中国公民的婚姻关系存续满5年,并且“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5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9个月且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
中国被戏称为世界上最难拿到绿卡的国家。自2004年实行“绿卡”制度至2011年年底,总共只有4700多张绿卡发放,年均发放量248张,而彼时在华常住的外籍人口已达60万。
10年多了才几千张,别的国家一年就是十几二十几万张,美国一年是一百万张,差距真的很大。”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王辉耀把移民移出的巨大逆差形象地称为“移民赤字”,今年年初他主编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蓝皮书也指出了中国移民赤字巨大这一现象。
“赤字很大,最新数据移入中国的人口现在是80多万,但移民出去的达到近千万,多出十多倍都不止。”本世纪前10年里,中国的移民赤字呈扩大趋势。
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美国人寒春在中国生活了56年
与此相映衬的却是,中国绿卡制度实施10年来极低的绿卡发放率。
在上海工作生活了7年之久的英国人唐大为也曾对媒体抱怨他在中国似乎永远只能是外国人。一直在跨国公司任高管的他在上海已买房定居、结婚生女,却每年都要为工作签证奔忙,此前在香港工作7年他却能拿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证。“给人的感觉是,不鼓励我们留在中国。”
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美国人寒春在中国生活了56年,时年83岁,曾是一名核物理专家,是杨振宁的同学,不过她并没有享受“国民待遇”多久,于2010年在其89岁时离世。
移民中国,没50万美元别动念头
《郑州晚报》报道称,在上海生活了10年的戴亮,身边的外籍朋友中没有一个拿中国“绿卡”的。“他们不是全球500强的老总,也没有在中国投资。”按规定,如果是投资移民,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金最少需要50万美元,而且必须连续纳税3年以上,这一标准似乎对老外没啥吸引力。
虽然他在中国连续交税多年,说一口流利中文,但是他发现自己要申请“绿卡”顶多只能申请“特殊贡献类”,这也是中国“绿卡”获得者中占到1/3的类别。“特 殊贡献的规定很含糊,没有人告诉我如何界定,我只能请所有合作过的中国机构、公司出具书面材料,证明我在这个国家的贡献。”
愿意申请中国国籍的都是周边穷国国民
戴亮坦言,他并不想入中国籍,因为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法国国籍。这也是很多欧美老外的真实想法。以香港为例,从1997年到2012年,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共批准1.2万余人加入中国国籍,而这些申请人的原属国籍主要包括巴基斯坦籍、印尼籍、印度籍、越南籍和菲律宾籍。
在一些中国人眼中,西方的“绿卡”是梦寐以求的,如今外国人争取获得中国“绿卡”,则是中国国力增强、吸引力提升的标志。而在北理工教授刘国福看来,中国的“绿卡”门槛太高。“现行政策不利于人才引进,最重要的是想申请的很难符合条件,真正需要吸引的人也不一定愿意来。”
链接:中国现行移民政策与吸引力
近期公布的国际移民组织《世界移民报告2013》显示,2010年中国有685775名移民,十年来增长了35%,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吸引力越来越大的移民目的国。不断涌入中国的移民反映了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的现实,以及中国经济代表的活力,也部分印证了国际经济重心逐渐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大趋势,总体上是好事。来自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移民,都可以为中国带来熟练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而有意愿的外国移民只有制度性地成为本国的公民或有免签证永久居住权的人口,才能把这些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移民流入本应成为一个牢牢抓住的机会,但技术上的限制却影响了中国对移民的吸纳。
2004年发布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确实开辟了一些外国人获得永久居留权的途径,例如: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投资额有最低要求);中国公民或者在中国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的配偶,婚姻关系存续满五年、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五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九个月且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以及其他情况。但多数条件要求过于严格,其中只是有一条“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有巨大的灵活解释空间,但普通人又很难得到认可。这种过高的门槛让试图申请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甚感沮丧,对中国吸引移民不利。
稿源:侨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