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3年12月29日星期日

新說成語故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首先要強調兩點,一、不許有任何懷疑,這肯定是一成語,儘管它看著不像;二、學習這則成語一定要端正態度,因為它是來自於皇帝的聖旨。
  公元25年,劉秀百戰艱辛中興了漢朝,名為中興實為開創,他建立的帝國被稱為東漢,劉秀史稱漢光武帝。
  當時全國尚未統一,赤眉起義軍仍佔著京城長安。後來由於寒冬軍糧短缺,赤眉軍首領樊崇不得不帶領幾十萬大軍離開長安,引兵東進。
  機會難得,光武帝急忙任命馮異為征西大將軍,會同大司徒鄧禹以及鄧弘率軍出征,向赤眉軍發動進攻。
  當時,赤眉軍主力還有二十萬人,勢力浩大。馮異提出:對方缺糧,急於求戰,所以應該穩紮穩打,攻心為上。但鄧氏兄弟不同意。其中鄧弘竟不顧對方軍勢強盛,私下率領自己部下從正面發起猛攻。赤眉軍假裝敗退,留下大批表面是糧食、下面是泥土的車輛。鄧兵去爭搶糧食,結果陣勢大亂。赤眉軍趁機反攻大殺,鄧兵傷亡慘重。
  馮異和鄧禹接到戰報,急忙趕來增援。馮異見大軍剛遭新敗,軍心動搖,建議先紮住營盤,穩住陣腳。但鄧禹為給兄弟找回面子,堅持追擊。馮異無奈,只好跟從。結果陷入赤眉軍的埋伏,被殺的大敗,鄧禹只帶了二十四騎逃到宜陽;馮異也跟著灰頭土臉,連戰馬都丟了,只帶著幾個人一路跑回了大營。
  一回到大營,馮異就放聲大哭。本來自己是中軍主將,但鄧禹平時比自己官大,結果事事還得聽人家的。現在損兵折將,自己可怎麼向皇上交待?但哭了一會兒,他慢慢冷靜了下來,平時骨子裡的那股子狠勁、韌勁顯露了出來。
  他挑選出數百身強力壯的勇士,讓他們換上赤眉軍的衣服,埋伏在道路兩側。馮異一躍上馬,親自上陣誘敵。赤眉軍因屢戰屢勝,果然放心衝殺過來,激戰正酣之時,埋伏的勇士四起,分不清敵我的赤眉軍頓時大亂,馮異此時已紅了眼,放手大殺,一舉將赤眉軍擊潰,樊崇在糧盡力竭的情況下,被迫向劉秀投降。
  大戰結束後,劉秀急發一道聖旨到前線,褒獎馮異等全體將士,其中說:“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意思是將馮異比作老鷹,雖然上午在回溪被人打得耷拉了翅膀,但下午在澠池仍能振翅將局面扳了回來。當中“東隅”指日出,“桑榆”意日落。以表彰馮異儘管開局不利,但仍和對手死纏爛打、沒完沒了的頑強精神。
  多說幾句馮異這個人。馮異,字公孫,穎川父城人。
  當時王莽篡位,將漢朝一刀兩斷。一番倒行逆施,惹得天下一片大亂。那時候,漫天烽煙起,遍地草頭王。中華大地成了一片地獄。
  莊稼漢劉秀帶著一干兄弟開始替天行道,二十多年的艱苦拚殺,終於再次統一了天下,把人民從地獄又帶回了人間。劉秀自己被後人稱為光武大帝,而他身後的那乾弟兄,則被稱為雲台二十八將,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對應,光華閃爍,被無數的後輩所憧憬嚮往。
  那是一個英雄輩出,將星閃耀的時代。才華橫溢,知人善任的儒將鄧禹;以一己之力平定四十六郡,奪城三百座的軍事天才耿弇;凶狠彪悍,堅毅決絕,率領上谷鐵騎威震天下的吳漢;計謀迭出、用兵奇詭的戰術大師岑彭;德才兼備,剛柔並濟,身負蕭何之才的寇恂;勇冠三軍,百戰不殆的漢軍第一猛將賈復……他們就像一顆顆耀眼的明星,閃耀在歷史的天際。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馮異,在雲台二十八將中排名第七。
  歷史上曾經有兩次著名的畫像封功。公元60年,漢明帝劉莊把跟隨他父親光武帝劉秀出生入死的二十八位中興名將的畫像,放在雲台作為紀念。五百八十多年後,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同樣在凌煙閣陳列起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雲台和凌煙閣都是太廟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後輩皇帝前去祭奠先祖,也要同時祭拜這些帝國的締造者們,永遠銘記他們的功勳和光輝。
  宋朝、清朝的太廟裡,也都有這樣一間大屋子,名字改了,清朝叫賢良祠。名臣名將故去,配享太廟,這是最高的榮譽了。將星閃爍,其實折射的是太陽的光芒。像這樣善待功臣的必是明主,所開創的也必是盛世。
  至於那些干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事的心胸狹窄、小肚雞腸之輩,和這些人比根本不值一提,濫殺功臣,他所開創的時代也必是狠毒、邪惡,好不到哪兒去。
  很多後人評價說馮異位列第七,低了。因為在劉秀麾下,只有兩人能獨當一面,作為方面軍司令。一個是岑彭,一個就是馮異。這兩人都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主,各統大軍,像一把大剪刀的雙刃,一剪一剪地為劉秀削平了天下。
  但位列第七也有理由,首先,可能在劉秀心裡並沒有親疏遠近優劣之分,但名字總得一個一個寫,總得有先有後。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馮異對劉秀來說是朋友和部下,而那六人和劉秀則是兄弟,這一點多少年後的趙雲、馬超等人,肯定就更有體會了。
  劉秀和馮異的相識有點戲劇性。當時天下是大亂了,但馮異自己混的倒還不錯,他的官職是郡掾,相當於省裡的廳局長,臨時代管著父城周圍的五個縣。
  當時還給更始帝打工的劉秀第一次帶兵出征,一路勢如破竹,結果到了父城,過不去了。劉秀拚命猛攻,馮異頑強死守,雙方相持數月,劉秀起急冒火竟是毫無辦法。但機會終於來了,馮異管著五個縣,他得到下面去看看,結果中了劉秀的埋伏。
  那就談談吧,劉秀在當時更始帝麾下眾將中並不突出,但兩人一見面,馮異立刻就認定劉秀“非庸人也,可以歸身”。一番談心,兩人已經成了知己。馮異回去整頓部下準備跟劉秀走。但事有不巧,劉秀突然被更始帝緊急調回去了。
  此後馮異堅守著這座孤城,在遍地烽火中孤獨、執著地等候著。前後有十幾撥人馬前來攻打,都鎩羽而歸。終於劉秀帶著大軍又回來了,他看到的是盛大的歡迎儀式,和整裝待發的馮異。從此兩人攜手走遍了天下。
  劉秀曾說馮異和他性格最像,兩人之間話不多,屬於那種心靈間的朋友。但也不是老繃著,偶爾也有動情的時候。有一個令史家感動的情節:馮異平定關中歸來,眾人想如此大功賞賜一定非常豐厚。不想,賞到馮異手裡的只是一件舊錦袍,上面還留有體溫,那是劉秀剛從身上脫下來的。馮異一聲不吭,流著眼淚穿上錦袍,昂然上殿,劉秀看著他走來,大聲對眾人講:就是這個人,為我披荊斬棘,定關中。
  披荊斬棘就是對馮異的一生評價,後人把它變作一個成語,用來讚頌那些英勇無畏,敢於衝破重重困難的英雄好漢。
  另外馮異排名不高和他的性格也有關係。據《後漢書》記載,馮異在路上與其他官員相遇時,無論對方官職大小,馮異總是先把車讓開;每次戰鬥結束,其他將領多忙於爭功邀賞,只有馮異從不炫耀功勞,一個人靜坐在樹下沉思。因此,周圍的人欽佩地送他一個綽號“大樹將軍”。
  讓我們想像這樣一個場面:大帳之中,鄧禹、岑彭等人在高談闊論,吳漢、賈復等人掐脖子灌酒在大聲嬉笑。劉秀的目光卻一直望著帳外。一棵大樹下,馮異倚樹而坐,嘴裡咬著苦澀的柳葉,目光悠遠地看著遠方。馮異的臉轉過來,兩人目光相對,彼此凝視片刻,都會心地笑了。
  馮異的結局很悲壯,就在即將平定隴右,天下統一在即的前夜,他病死在軍中。後來有人說:一個軍人最好的歸宿,就是死在戰爭結束前的最後一顆子彈下。馮異最終馬革裹屍,他找到了一個軍人最好的歸宿。

作者:大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