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3年6月15日星期六

漫談冬季養生

漫談冬季養生


一、冬天重在養藏

  冬季由於天地間陽氣在蓄藏、儲存,而外在釋放的能量有所減少,這是陽氣收藏的外在表現。所以,寒不但是冬之氣,其實也是藏之氣。養生要與天地相應,這個時候人的陽氣也要內藏,不要外放。

  1、冬不藏,春必病溫:《黃帝內經》載:“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素問•水熱穴論》載:“冬季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所以說,一年中的陰陽消長,支配著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全過程,也是決定人生和死的根本。這是養生的根本法則。這種養生之道,聖人切實地奉行,而愚昧的人卻背道而馳。

  2、禦寒保暖護兩頭:《理虛元鑒》載:“冬防寒,又防風。”《養生鏡》載:“冬三月乃收藏閉塞之時,最宜固護元陽,以養真氣。”

  3、早睡晚起,精力充沛:冬季宜早睡遲起。《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載:“冬三月……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洩皮膚。”



  二、冬天重在養陰也養陽

  冬季人體也要與自然界陰氣相應,順其閉藏之性,“靜而向內”,使自己的陰氣得到充分的收藏和養護。

  1、冬季進補要養陰:俗語“春夏補陽,秋冬補陰”,民間有“冬季進補,開春打虎”

  的諺語。如冬到之時陰氣開始消退,陽氣逐漸回升,在閉藏中含有活潑生機。如此時進補藥力易於蘊藏而發揮效能,是虛弱之體調養的最好時機。在飲食調養方面,中醫養生學認為“秋冬養陰”,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如團魚、木耳、藕、芝麻等,進補多以羊肉、鵝肉為主,雞與鴨亦可。北方氣候嚴寒,宜用溫補,如鹿茸、龍眼、肉桂等;南方冬季嚴寒而乾燥,宜用溫潤之品,如熟地、菟絲子、桑寄生、人參等。為了避免維生素缺乏,應攝取新鮮蔬菜如胡蘿蔔、油菜、菠菜及綠豆芽等。古代養生家多提倡深冬的早晨起床時喝些熱粥。《飲膳正要》中認為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溫補陽氣。

  可根據不同的體質進行辨證調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一般分為四種類型: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氣虛者可選服人參、黨參、黃芪、白術等藥物;血虛者可選服阿膠、桂圓肉、十全大補丸和滋補膏等;陽虛者可選服鹿茸片、參茸片、全鹿丸、龜齡集等藥物;陰虛者可選服天門冬、麥門冬、龜板或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瓊玉膏等藥物。

  進服補益藥,要注意用量及方法,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在進補中,如遇傷風感冒、炎症發熱等情況,應暫停服用。

  2、滋陰比壯陽更重要:冬季雖氣候寒冷,需要進食些高熱量的食物,如肉類、堅果等,但也要補充新鮮空氣,增加戶外活動。因此冬季要注意滋陰,甚至可以說,滋陰比壯陽更重要。北方冬季寒冷,可進補溫熱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等;而南方氣候較溫和,則應以清補甘溫之物,如雞、鴨、魚類為宜;氣候乾燥的地方,如西北地區、高原地區,應多吃甘潤生津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等。

  3、滋陰是養顏的根本:如陰氣不足,不足以涵陽,體內就會出現火氣。皮膚乾燥,容易起皺,是皮膚缺少水分的象徵。中醫認為這與機體陰虛有密切關係。平時多服藥膳可使皮膚變得滋潤、細膩。具有滋陰作用的中藥如西洋參、沙參、石斛、天門冬、麥門冬、枸杞子、山茱萸、生地、女貞子、龜甲、鱉甲、哈士蟆等,配以一定的食物。食用後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生髓的功效,而使皮膚水分增多,皺紋減少,面容變得滋潤光滑。滋陰食物的屬性一般偏涼、偏寒,具有清虛火的作用,脾胃虛寒、胃脘經常疼痛、大便溏薄者不宜多吃。常用的滋陰食物有:甲魚、龜肉、豬肉皮、老鴨肉、雞蛋、銀耳、小麥、優酪乳、蜂乳、燕窩、蘿蔔、菠菜、白菜、莧菜、綠豆、甘蔗、茭白、西瓜、香蕉、桑葚、柿子、白果等。

  陽虛體質的人平時經常服用一些溫陽的藥膳或食物,能改變體質與面色。具有溫陽作用的中藥如鹿茸、胎盤、杜仲、韭菜子、肉蓯蓉、補骨脂,冬蟲夏草、仙茅、淫羊藿、菟絲子、蛤蚧等,配以一定的食物。食用後具有溫陽補腎、強身壯體的功效,而使體內的熱量增多,手足溫暖,面色也將隨之變得紅潤光澤。溫陽食物的屬性一般偏溫、偏熱,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內火偏旺、大便乾結、口臭者不宜服用。常用的補陽食物有:鹿肉、羊肉、狗肉、麻雀肉、對蝦、黃蟹、海參、韭菜、香菜、芥菜、四季豆、南瓜、龍眼、荔枝、石榴、烏梅、杏子、桃子、栗子、核桃仁、蔥、生薑、桂皮、茴香等。

  那些帶黏液的東西最養顏。如豬蹄、魚凍(魚鱗凍)、花膠(魚的鰾)、銀耳、雞軟骨、魚翅,但口味清淡的湯更好,溫和的、口味不太重的、新鮮且不加太多調料的食物都是好東西。

  4、冬季養陰也養陽:太陽是陽氣的主要來源,是大自然最無私的恩賜,冬季養陽就是要多曬太陽,睡覺也是養陽的一種方法。還要多吃一些溫性食品:如羊肉燉蘿蔔、狗肉、雞肉等。



  三、冬天重在養腎

  腎與冬季的關係較密切。明代醫家張景嶽指出:“以冬寒之氣以養腎。不論是飲食、藥物、起居養生,還是氣功、針炙、按摩養生都要特別注意調理腎臟。

  1、腎是生命的源動力:《元亨集》載:“腎屬北方壬癸水,旺在三冬最是能。”《黃帝內經》載:“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去寒就溫,無洩皮膚,……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黃帝內經》又載:“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中醫認為,寒邪最易中傷腎陽。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冬季養腎,不僅可以防止某些疾病的發生,而且還可以增進健康。

  2、冬季養藏,補腎為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規律,人體的陽氣也於冬季內藏,陰精亦於冬季固守,因此正是人的機體能量蓄積的階段。《黃帝內經》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壽世保元》載:“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節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慾,傷其腎精。”唐代名醫孫思邈認為,“當今少百歲之人”的原因,就是“不知節欲養精。”老年人由於腎精虛衰,導致髓海空虛而出現頭暈、耳鳴、記憶力衰退等症狀。腎主骨,故腎虛還能影響骨的生理,導致老年人骨質疏鬆,出現腰酸無力、行動不便等衰老現象。補腎主要分為兩種:首先冬季服用滋補品,應以食物為主,藥物為輔,“藥補不如食補”,掌握適當,其效理佳。《飲膳正要》認為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溫補陽氣膳食可先用羊肉、狗肉、韭菜、麻雀蛋、木耳、龜、藕等,喝些羊肉湯、羊奶都大有補益。不可食生冷食物。冬季還應注意食用菠菜、豆芽等新鮮蔬菜。腎陽不足之人可選用溫補腎陽之品,如冬蟲夏草、杜仲。鹿茸、紫河車、蛤蚧、海馬、仙靈脾、菟絲子、胡桃肉等;腎陰虧損之人可選用滋補腎陰的藥物,如枸杞子、生地黃、女貞子、桑寄生、桑葚子、何首烏、旱蓮草等。再次,運動是最好的補腎方法。在戶外活動,曬曬太陽,有助於腎中陽氣升發。在家中,可以經常進行自我按摩,按摩療法是冬季養腎的有效方法。常見的按摩療法有兩種:一是搓擦腰眼,“腰為腎之府”,方法是兩手搓熱後緊按腰部,用力搓30次;二是揉按丹田,兩手搓熱,在丹田處按摩30~50次。經常進行自我按摩,可起到一定的強腎固本作用。

  3、房事調攝,養精蓄銳: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養性延命錄》載:“冬常閉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附,人能法之,故能長生。”

  4、運動調攝勿損陽:在冬季嚴寒的惡劣環境下,人體機能易發生紊亂,尤其是年老體弱者,當不能適應外界環境時,就會誘發一些疾病。《千金方》載:“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出汗,發洩陽氣,有損於人也。”古代養生學認為,冬季養生必須注意動靜結合,也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俗語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



  四、冬季膀胱的保養

  膀胱與腎經氣相通,與腎互為表裏。膀胱的功能受腎的影響,所以冬天既要養腎也要養膀胱。

  1、小忍亂大謀:冬季經常“憋尿”就會促使膀胱內括約肌和運尿肌天天處於緊張狀態,破壞它們的協調作用,產生排尿困難、不暢、漏尿、失禁等膀胱頸梗阻的毛病,容易引起尿路炎、膀胱炎、結石等併發症,還容易加重前列腺炎或肥大,易得癌症。

  2、別把膀胱“灌醉”了:家人如遇酒醉不醒者應及時讓他排尿後再睡,防止他從床上翻身滾下,一旦發現腹痛,就有可能是膀胱破裂,應及時到醫院就醫。



文稿:叶锦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