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竹难书,这个说法最早出现于战国时的吕氏春秋,里面有一句话:乱国所生之物,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也。后来瓦岗山李密正式宣布反政府,向全国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檄文里列数了隋炀 帝的十大罪状,最后总结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隋煬帝简直是罪恶滔天,把南山的竹子都砍了制成竹简,也写不完隋煬帝的罪状;决开东海的堤坝,等滔滔海水都流干了,隋煬帝的罪恶还没有流完。
说这句话的李密是个有意思的人物。李密原本是隋炀 帝杨广的侍卫,生性活泼好动。有一次值班站岗的时候,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被隋炀帝发现,认为这个人不老实,当场就免了李密的差使。
受此挫折,李密从此发奋读书,非要做一番大事不可。什么大事呀?就是要让杨广知道,你今天藐视的是一个英雄,我一定要让你为今天的举动后悔。从此李密造反之心不死,后来终于成功了,成了让杨广睡不着觉的一号人物。写这篇檄文时,李密一定很解气,感情奔涌而出,要不然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句子来。
但今天我们不是说李密,今天我们借这个成语,重点说的是罄竹难书的那个对象:隋炀帝杨广。
历史传说中,杨广算是最坏的一个皇帝了,被称为六短之君。哪六短呢?分别是:弒父、夺权、欺母、鸩 兄、图嫂、戏妹。仔细看,其实基本都是家里那点事,而且大多都是道德和生活作风问题。按说这就奇怪了,像这样的问题有几个皇帝没有啊?就因为这个就逼得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挺好的锦绣江山转眼就烟消云散?而且我们是在自己家里折腾闹家务,和你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呀?
所以这么多年,老百姓都跟着起哄恨这个人,其实里面的好多事都没弄清楚。穿过一千四百多年的重重迷雾,让我们再次打量这个人,你会发现,这个人跟我们以前的印象有很大的不一样;这个人是历史上被污名化、妖魔化最厉害的人之一;这个人干过很多好事,也干过很多坏事,他的人生教训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迪作用。
先说说后来李渊评价杨广一生的这个謚号,隋炀帝的『炀』是什么意思呢?謚法的定义是:好内怠政曰炀。意思是贪恋妻妾,荒废政事。这么看评价还不算太恶、太坏。
说来替杨广叹息,杨广年轻时曾率大军荡平南陈,活捉后主陈叔宝。后来陈叔宝病逝,杨广给他的謚号就是『炀』。没想到十三年后,这个『炀』字竟然也落到了自己头上。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此我煞费苦心。要是一般简单直白地说,就又落入了李密骂街的俗套。最后我有了一个主意,为了更形象地说这个人,我们要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参照坐标,两者做一下直观的比较,这个人的形象就清晰了。我们找的这位陪绑的苦主就是:李世民。
比较一下两个人的生平,你会发现两个人惊人地相似。魏征在批评李世民时,经常拿杨广作为反面教材,就是因为两个人实在是太像了。
首先,两个人都是少年英雄。李世民不到二十岁就开始带兵东挡西杀,最后削平了天下,建立了盖世的功勋;杨广一点也不差,公元589年,19岁的杨广被拜为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越过长江天险,向富裕的陈朝发动进攻,并一举完成了国家统一。
杨广身为统帅,但作战有韩擒虎、贺若弼等一干虎将,上阵杀敌用不着他亲自动手。但大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对陈朝的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们广泛的赞扬。在军事胜利的同时,也取得了政治胜利。史书记载:『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评书演义中胡编,说杨广为了下扬州看花,才修了大运河。实际上,扬州一直就是杨广征讨南陈时的总司令部。尽管当时活捉了南朝皇帝,但南朝的氏族们普遍不服,转年,在南方各地爆发了叛乱,一时间烽烟四起。
这时,二十岁的杨广被任命为扬州总管,直接指挥平叛。在军事镇压的同时,杨广带头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中国自南北朝之后,两边隔绝已经有一百七十年的时间了。这位年轻的儒将在扬州一待就待了十年,花了大量心血拢络人心,缓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怀疑,打破了南人对北方的许多政治和文化隔阂。使国家真正实现了统一。
史书上把这段历史称为:隋炀帝两平江南。对杨广的政治高度和成就,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解决了南方的问题,西北突厥又开始进犯。杨广此刻已经成为朝廷的救火队长,带领大军北上,一举击溃了突厥。
为了彻底解决西北的问题,四十岁的杨广在当了四年皇帝后,亲率大军攻进了突厥的境内。
这是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被浓墨重彩记载的一次伟大的远征。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到达甘肃陇西,然后西上青海,穿越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最后抵达了河西走廊尽头的张掖。
这次远征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大漠边关,黄沙漫漫;崇山峻岭,有的高达三千多米,常年积雪,温度在零度以下。经过这数千里的远征,大军剩下的人数还不到一半,不知道杨广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隋炀帝这次西征历时半年之久,对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整个中国历史上,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隋炀帝在西征过程中一路设置了四个郡,历史上第一次使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的辽阔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国的行政版图,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这时人们看到的杨广,是一个雄姿勃发的英主形象。
面对这次伟大的远征,后来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也佩服地感慨:『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马之强,自古以来不过一两代耳。』其实李世民的佩服不仅如此,后来大唐的版图、法律和科举制度,以及那条功在千秋的大运河,都是建立在这位『隋主』的基础之上的。
我读史时读到此处,忍不住热泪盈眶,掩卷长叹,如果这个人的历史在此处戛然而止,那这个人岂不是我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英雄,被后人永世称颂?但很遗憾,历史并没有停止,这个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下面我们还要把李世民拉过来。比较完了两个人的军功,我们再做下一个比较,那就是,两个少年英雄很遗憾地都是排行老二。
当老二的后果是很不幸的。那就意味着,不管你多能干,功劳多大,你都不是太子,你都不可能顺理成章地成为未来的皇帝。而且另外一点两个人又都一样,那就是,两个人都不认命。
这时两个人的个性使他们的最后做法产生了分别,杨广是巧取,李世民是豪夺。
聪明的杨广早就发现帝国的主宰者其实并不是皇帝——他爸杨坚,而是他妈独孤皇后。杨坚是历史上著名的『妻管严』,杨广把进攻对像锁定为他妈。
这就好办了,杨广展现了自己的戏剧表演天赋,很快就拿下了本来就偏心眼儿的妈,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成功干掉了太子。
和细腻的杨广相比,李世民就有点大老粗了。玄武门前大杀大砍,杀了兄弟还没完,又带人冲到家里,把嫂子、子侄满门抄斩。当时别人不敢掺和都躲在一边干喊不动手,李世民一刀一个自己亲自来。
最终的结果殊途同归。尽管两个人手段不同,但都达到了目的;而且性质都一样,血腥、残忍、不择手段。有人说杨广是六短之君,其实李世民也强不到哪去,甚至比杨广更过分,更野蛮,更没有人性。
现在两人就都站在了历史的同一个平台上。两个相似的人,都经过了早期的巨大成功,现在又都当上了皇帝,可以任意书写自己未来的历史了。两个人心里都有杀死亲人的负罪感,都怕天下人说闲话,都想做一番前无古人的辉煌事业以堵众人之口。
两个人从一个原点出发,结果:一个成了名垂千古的圣贤,一个成了千秋唾骂的坏蛋。这里面的分别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是:性格。还是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细读历史,其实两个人在当皇帝不久,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个人膨胀。但李世民身边有一根针,就是魏征,不断刺痛李世民,要他自省、自制。而杨广身边没有这么个人,为什么?这就是两个人的第一个差别:胸怀,包容的胸怀。
杨广的能力比李世民强,但胸怀比李世民小。大多时候,能力和胸怀是成反比的,也就是: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就越不能容人,越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有一句话,上帝要想毁灭谁,就先让他疯狂。而疯狂的前奏,就是狂妄的个人膨胀。杨广有很多缺点,比如说死要面子,比如说生活奢华、贪恋女色。但这都不致命,真正致命的是,这个人走向了极端的狂妄和个人膨胀。尽管他很有本事,很有能力,但同样最终走向了毁灭。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和前面不同的杨广,这时的他已经成了一个伟大领袖,吞吐天下,挥洒自如,意气风发,彷彿世上就没有他办不成、做不到的事。
迁都洛阳,实行两京制,以便更好地控制天下,这本来是个了不起的想法;开凿大运河,把中国几大水系都串联起来,形成当时的高速公路网,把全国真正紧密地连接起来。后人评价,这是比万里长城更有意义、更了不起的人间奇迹,功德无量,造福千秋后代。所以无论如何也是件好事;另外就是开疆拓土,隋煬帝缔造了前无古人的中国最大版图,当时甚至到达了台湾,据说现在台湾的彰化市,有一条街名叫“陈稜街”,就是为了纪念一位叫陈?的隋朝将领的。
按说干的都是好事,但这几件事不能一块干,一块干就成了坏事,成了暴政。
这就是杨广性格上的第二个问题,个人膨胀的杨广太性急了。现在有学者统计,杨广即位的前8年,总共上马的有22项大工程,共征用人力3012万余人,当时全国只有4600万人,几乎全民都成了苦力。这是典型的大跃进,典型的大干快上,结果全国人民实在受不了了。
这期间,最要命的还有朝鲜。杨广开疆展土的计划在朝鲜遇到了阻碍,这严重伤害了他骄傲的自尊心。一次一次又一次,三次大举讨伐全部失败,导致天下精兵尽丧于朝鲜。
其实大军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被饿趴下、冻趴下的。几十万大军到了苦寒之地,一顿饭就是一座粮山,粮草成了最大的问题。杨广竟想当然地派二百万民夫前去运粮,结果还没出国境,前面回来报告说,粮食已经被这二百万民夫给吃没了。
此时的杨广已经被疯狂迷了心窍,不再是当年的那个精明的统帅了。
夜以继日地忙活了半天,最后的结果却是天下皆反。曾经的一代英主,现在成了千夫所指的民贼。杨广陷入了巨大的失落和沮丧之中。在前面和李世民的比较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他性格中的两个缺陷:心胸狭窄,自以为是;性子急,好大喜功。现在,另一个缺陷暴露了,那就是:精神脆弱。面对一番心血换来的危局、困局,他放弃了,自暴自弃了,破罐子破摔了。
这时人们又看到了他的另外一个形象,每日醇酒美人,逃避现实,成了一个酒色之徒。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自杀行为。这时,他想到了当年给他留下美好回忆的扬州。在扬州,他每天醉生梦死地混日子,一清醒过来,对著镜子看著已经脱了相的自己,对萧后说:大好头颅,谁当斩之?
最终乱兵杀了进来,人们惊讶地看到,这个原本想像中的恶魔,竟然只是一个脸色苍白的瘦弱男人。杨广用微弱的声音乞求允许他用毒药自杀,但遭到了拒绝。杨广是被愤怒的人们绞死的。在死前,他流下两行清泪,说了句:我实负百姓。
公元618年4月11日,杨广死于非命。这个原本可以流传青史的人,最后却遗臭万年;死时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由萧后和宫女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享年49岁。
回顾这个人的一生,在他人生的三个阶段,我们看到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形象:雄姿勃发的英主,不可一世的伟大领袖,醉生梦死的酒色之徒。人们只抓住其中的一个形象是不全面的,只有这三个形象合为一体,才是真正的人,才是真实的杨广。我想面对这个复杂的人物,很多人的反应应该是:无语,之后,叹息。
温故而知新。仔细体会,杨广的悲剧和教训其实是永恒的人性问题。不信?看看后来又有多少人在重蹈覆辙;也捫心问问我们自己,在人生的某一刻,我们是不是也犯过和杨广一样的错误呢?
说这句话的李密是个有意思的人物。李密原本是隋炀
受此挫折,李密从此发奋读书,非要做一番大事不可。什么大事呀?就是要让杨广知道,你今天藐视的是一个英雄,我一定要让你为今天的举动后悔。从此李密造反之心不死,后来终于成功了,成了让杨广睡不着觉的一号人物。写这篇檄文时,李密一定很解气,感情奔涌而出,要不然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句子来。
但今天我们不是说李密,今天我们借这个成语,重点说的是罄竹难书的那个对象:隋炀帝杨广。
历史传说中,杨广算是最坏的一个皇帝了,被称为六短之君。哪六短呢?分别是:弒父、夺权、欺母、鸩
所以这么多年,老百姓都跟着起哄恨这个人,其实里面的好多事都没弄清楚。穿过一千四百多年的重重迷雾,让我们再次打量这个人,你会发现,这个人跟我们以前的印象有很大的不一样;这个人是历史上被污名化、妖魔化最厉害的人之一;这个人干过很多好事,也干过很多坏事,他的人生教训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迪作用。
先说说后来李渊评价杨广一生的这个謚号,隋炀帝的『炀』是什么意思呢?謚法的定义是:好内怠政曰炀。意思是贪恋妻妾,荒废政事。这么看评价还不算太恶、太坏。
说来替杨广叹息,杨广年轻时曾率大军荡平南陈,活捉后主陈叔宝。后来陈叔宝病逝,杨广给他的謚号就是『炀』。没想到十三年后,这个『炀』字竟然也落到了自己头上。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此我煞费苦心。要是一般简单直白地说,就又落入了李密骂街的俗套。最后我有了一个主意,为了更形象地说这个人,我们要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参照坐标,两者做一下直观的比较,这个人的形象就清晰了。我们找的这位陪绑的苦主就是:李世民。
比较一下两个人的生平,你会发现两个人惊人地相似。魏征在批评李世民时,经常拿杨广作为反面教材,就是因为两个人实在是太像了。
首先,两个人都是少年英雄。李世民不到二十岁就开始带兵东挡西杀,最后削平了天下,建立了盖世的功勋;杨广一点也不差,公元589年,19岁的杨广被拜为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越过长江天险,向富裕的陈朝发动进攻,并一举完成了国家统一。
杨广身为统帅,但作战有韩擒虎、贺若弼等一干虎将,上阵杀敌用不着他亲自动手。但大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对陈朝的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们广泛的赞扬。在军事胜利的同时,也取得了政治胜利。史书记载:『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评书演义中胡编,说杨广为了下扬州看花,才修了大运河。实际上,扬州一直就是杨广征讨南陈时的总司令部。尽管当时活捉了南朝皇帝,但南朝的氏族们普遍不服,转年,在南方各地爆发了叛乱,一时间烽烟四起。
这时,二十岁的杨广被任命为扬州总管,直接指挥平叛。在军事镇压的同时,杨广带头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中国自南北朝之后,两边隔绝已经有一百七十年的时间了。这位年轻的儒将在扬州一待就待了十年,花了大量心血拢络人心,缓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怀疑,打破了南人对北方的许多政治和文化隔阂。使国家真正实现了统一。
史书上把这段历史称为:隋炀帝两平江南。对杨广的政治高度和成就,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解决了南方的问题,西北突厥又开始进犯。杨广此刻已经成为朝廷的救火队长,带领大军北上,一举击溃了突厥。
为了彻底解决西北的问题,四十岁的杨广在当了四年皇帝后,亲率大军攻进了突厥的境内。
这是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被浓墨重彩记载的一次伟大的远征。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到达甘肃陇西,然后西上青海,穿越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最后抵达了河西走廊尽头的张掖。
这次远征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大漠边关,黄沙漫漫;崇山峻岭,有的高达三千多米,常年积雪,温度在零度以下。经过这数千里的远征,大军剩下的人数还不到一半,不知道杨广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隋炀帝这次西征历时半年之久,对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整个中国历史上,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隋炀帝在西征过程中一路设置了四个郡,历史上第一次使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的辽阔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国的行政版图,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这时人们看到的杨广,是一个雄姿勃发的英主形象。
面对这次伟大的远征,后来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也佩服地感慨:『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马之强,自古以来不过一两代耳。』其实李世民的佩服不仅如此,后来大唐的版图、法律和科举制度,以及那条功在千秋的大运河,都是建立在这位『隋主』的基础之上的。
我读史时读到此处,忍不住热泪盈眶,掩卷长叹,如果这个人的历史在此处戛然而止,那这个人岂不是我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英雄,被后人永世称颂?但很遗憾,历史并没有停止,这个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下面我们还要把李世民拉过来。比较完了两个人的军功,我们再做下一个比较,那就是,两个少年英雄很遗憾地都是排行老二。
当老二的后果是很不幸的。那就意味着,不管你多能干,功劳多大,你都不是太子,你都不可能顺理成章地成为未来的皇帝。而且另外一点两个人又都一样,那就是,两个人都不认命。
这时两个人的个性使他们的最后做法产生了分别,杨广是巧取,李世民是豪夺。
聪明的杨广早就发现帝国的主宰者其实并不是皇帝——他爸杨坚,而是他妈独孤皇后。杨坚是历史上著名的『妻管严』,杨广把进攻对像锁定为他妈。
这就好办了,杨广展现了自己的戏剧表演天赋,很快就拿下了本来就偏心眼儿的妈,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成功干掉了太子。
和细腻的杨广相比,李世民就有点大老粗了。玄武门前大杀大砍,杀了兄弟还没完,又带人冲到家里,把嫂子、子侄满门抄斩。当时别人不敢掺和都躲在一边干喊不动手,李世民一刀一个自己亲自来。
最终的结果殊途同归。尽管两个人手段不同,但都达到了目的;而且性质都一样,血腥、残忍、不择手段。有人说杨广是六短之君,其实李世民也强不到哪去,甚至比杨广更过分,更野蛮,更没有人性。
现在两人就都站在了历史的同一个平台上。两个相似的人,都经过了早期的巨大成功,现在又都当上了皇帝,可以任意书写自己未来的历史了。两个人心里都有杀死亲人的负罪感,都怕天下人说闲话,都想做一番前无古人的辉煌事业以堵众人之口。
两个人从一个原点出发,结果:一个成了名垂千古的圣贤,一个成了千秋唾骂的坏蛋。这里面的分别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是:性格。还是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细读历史,其实两个人在当皇帝不久,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个人膨胀。但李世民身边有一根针,就是魏征,不断刺痛李世民,要他自省、自制。而杨广身边没有这么个人,为什么?这就是两个人的第一个差别:胸怀,包容的胸怀。
杨广的能力比李世民强,但胸怀比李世民小。大多时候,能力和胸怀是成反比的,也就是: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就越不能容人,越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有一句话,上帝要想毁灭谁,就先让他疯狂。而疯狂的前奏,就是狂妄的个人膨胀。杨广有很多缺点,比如说死要面子,比如说生活奢华、贪恋女色。但这都不致命,真正致命的是,这个人走向了极端的狂妄和个人膨胀。尽管他很有本事,很有能力,但同样最终走向了毁灭。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和前面不同的杨广,这时的他已经成了一个伟大领袖,吞吐天下,挥洒自如,意气风发,彷彿世上就没有他办不成、做不到的事。
迁都洛阳,实行两京制,以便更好地控制天下,这本来是个了不起的想法;开凿大运河,把中国几大水系都串联起来,形成当时的高速公路网,把全国真正紧密地连接起来。后人评价,这是比万里长城更有意义、更了不起的人间奇迹,功德无量,造福千秋后代。所以无论如何也是件好事;另外就是开疆拓土,隋煬帝缔造了前无古人的中国最大版图,当时甚至到达了台湾,据说现在台湾的彰化市,有一条街名叫“陈稜街”,就是为了纪念一位叫陈?的隋朝将领的。
按说干的都是好事,但这几件事不能一块干,一块干就成了坏事,成了暴政。
这就是杨广性格上的第二个问题,个人膨胀的杨广太性急了。现在有学者统计,杨广即位的前8年,总共上马的有22项大工程,共征用人力3012万余人,当时全国只有4600万人,几乎全民都成了苦力。这是典型的大跃进,典型的大干快上,结果全国人民实在受不了了。
这期间,最要命的还有朝鲜。杨广开疆展土的计划在朝鲜遇到了阻碍,这严重伤害了他骄傲的自尊心。一次一次又一次,三次大举讨伐全部失败,导致天下精兵尽丧于朝鲜。
其实大军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被饿趴下、冻趴下的。几十万大军到了苦寒之地,一顿饭就是一座粮山,粮草成了最大的问题。杨广竟想当然地派二百万民夫前去运粮,结果还没出国境,前面回来报告说,粮食已经被这二百万民夫给吃没了。
此时的杨广已经被疯狂迷了心窍,不再是当年的那个精明的统帅了。
夜以继日地忙活了半天,最后的结果却是天下皆反。曾经的一代英主,现在成了千夫所指的民贼。杨广陷入了巨大的失落和沮丧之中。在前面和李世民的比较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他性格中的两个缺陷:心胸狭窄,自以为是;性子急,好大喜功。现在,另一个缺陷暴露了,那就是:精神脆弱。面对一番心血换来的危局、困局,他放弃了,自暴自弃了,破罐子破摔了。
这时人们又看到了他的另外一个形象,每日醇酒美人,逃避现实,成了一个酒色之徒。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自杀行为。这时,他想到了当年给他留下美好回忆的扬州。在扬州,他每天醉生梦死地混日子,一清醒过来,对著镜子看著已经脱了相的自己,对萧后说:大好头颅,谁当斩之?
最终乱兵杀了进来,人们惊讶地看到,这个原本想像中的恶魔,竟然只是一个脸色苍白的瘦弱男人。杨广用微弱的声音乞求允许他用毒药自杀,但遭到了拒绝。杨广是被愤怒的人们绞死的。在死前,他流下两行清泪,说了句:我实负百姓。
公元618年4月11日,杨广死于非命。这个原本可以流传青史的人,最后却遗臭万年;死时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由萧后和宫女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享年49岁。
回顾这个人的一生,在他人生的三个阶段,我们看到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形象:雄姿勃发的英主,不可一世的伟大领袖,醉生梦死的酒色之徒。人们只抓住其中的一个形象是不全面的,只有这三个形象合为一体,才是真正的人,才是真实的杨广。我想面对这个复杂的人物,很多人的反应应该是:无语,之后,叹息。
温故而知新。仔细体会,杨广的悲剧和教训其实是永恒的人性问题。不信?看看后来又有多少人在重蹈覆辙;也捫心问问我们自己,在人生的某一刻,我们是不是也犯过和杨广一样的错误呢?
作者:大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