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4年1月2日星期四

我观民族融合

          初冬,水庄依然绿意盎然,丝毫不显秋尽景象。
    周六,一三年十一月九日,几位坡友携手来寒舍,在一片暖风中,唱歌饮茶,小聚一天。
    席间,议起新疆事件,顿时有些凉意,几双目光不约而同转向在新疆工作多年的薛朝荣。
    老薛拖起维族长腔,不急不慢谈起感受。笔者夹叙夹议夹评如下:
    新疆自和平解放后,文革前先后由王震,王恩茂以军人方式执掌,除三年灾害期间北疆伊塔边境若干万人或因饥饿跑往原苏联外,向无大的动荡。
    文革后,我们的善良书记曾往西部视察,提出自治区要由少数民族为主,汉人让位,不为伟人讳,自此引起混乱。近几年,西方势力渐渐侵入,宗教意识渐趋强烈,加以下列裂隙,隔阂逐步加深:
    就民生而言,维族人认为生活不如以前,就汉维生活水平差距拉大,恐怕是事实;就文化而言,维人以自身文化为豪,认为早于汉文化(西方学者向有汉文化西来之说),这里有偏见,解决之道在于教育;就生活习惯而言,维族人热情好客,待人不分你我,而汉人可以受其惠,不能惠他人,长此以往,裂隙必生,责任在汉人。
    以往,对通婚是限制汉人的; 数百亿的三峡工程也顾虑民族政策而未将移民安排到西藏新疆,错失良机。反将许多移民转到上海周边——人最多地最少的三角洲,岂不怪哉?要说为避免民族冲突,其实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无原则的平等就是歧视。 
不知是否注意到,我们的媒体在发生某事件时,对于犯事者,总要明确指明某民族,是否本省市居民,这本身是一种地域与民族歧视。相反,在美国媒体上的报道就比较谨慎,一般开始只指明性别,或姓名,往往通过照片或花絮才判断出是何族群。成天宣传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体,似乎很给少数民族面子, 有无想到,随时可能有某个新民族的加入? 或因通婚或因移民入籍者,难道不给他们一个名分?就如抗战时期就来中国的马海德,原为美国籍人,现在加入了华籍,却从未在五十六个民族中发现有美国族(或黎巴嫩族,因其父为黎巴嫩人) ,这是无视还是歧视?马家后代能有归属感吗? 国际婚姻日益增加,民族的提法不能与时俱进吗?  从媒体,到百姓,甚至国家,有形无形的的歧视和大民族主义比比皆是: 
五十六个民族喊得越响(不止五十六),
    民族自治提得越高(不可能自治),
    炎黄子孙唱得越多(炎黄两帝只代表部分汉族,遑论少数族群),
    援疆援藏援得越多(与其给钱,不如授其技能;与其从内地派人修建公共工程,不如直接用其工;与其救济,不如强制给与国家教育),两家人的感觉愈强烈, 少数民族的分离感则可能越强。
    当今之事已如此,何以解忧?笔者曾在《我观中华始祖》一文中提及,平等,移民,通婚,是民族融和的重要途径;同样重要的是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但此发展绝不应以救世主的姿态去援助,当前所行援疆援藏政策,更像是施舍,而非自强,
    1,应以工代赈,最大可能让维人就业,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当然同工可以不同酬,其工资可以高过汉人,即使如此,也较单纯施舍为好。
    2,在收购本地农副产品时应该以内地批发商的收购价为基础,中间的物流及中间商的一切费用都由国家承担,从原来的援边预算中拨出,国家并未多费,而少数民族直接得益,相信百姓看得清此利益来自何方。而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对边境以外同民族的吸引力,意味着将来可能的更大融合。
    3,长期而言,应逐步扩大新藏子女来东中部地区就学,一来缓解边区教育资源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家意识最强的地方融合各族人民,从娃娃抓起可以惠及一生。
    4,要寻找,培养新的赛福鼎式的本地干部。
    5,在新疆地区要平等培养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在西藏地区要平等对待黄白红等各类宗教派别,其实达赖一支并非西藏宗教的全部,何必如此推崇单一教派?视别派如无物?
    6,当前冲突正酣,规模移民可缓行,但复转军人及因项目就业在边疆的人员应鼓励留下,给予优厚安家费用,因为此类人员已有本地人缘关系,安家较易,融合较易。 
    7,调整充实建设兵团部署及其力量,加强之,重用之,可与规模移民一并实施。
    要之,民族融合之策在于:为政者心中无少数多数;废除五十六个民族的提法;修改炎黄子孙的口号;从媒体上杜绝错误,向全民族传递真正平等的概念,历时一代人以上的时间,或可达到民族融合。
    时不我待,我心甚忧。

文稿:白效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