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邻国驻外使馆为副部级 级别折射重要性
据外交部5月6日消息称,近日中印帐篷对峙和平解除,而中印关系只是中国周边复杂外交关系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行政级别为副部级,为驻外大使中最高级别。另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与九个主权国家建立了副部级外交关系,而其中四国是邻国(俄罗斯、印度、日本、朝鲜),由此可见中国对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视。
新中国1949年成立后至今,已经与172个主权国家和许多国际组织建立外交关系。驻外使节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人员,同样拥有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中国驻外使馆的级别也体现出各国在中国外交版图中的重要性。而通过其级别的存在与变动,我们亦能从中窥探出新中国对外关系的走向与调整。
中国驻外使节的行政级别
中国驻外使节的衔级从高到低为大使、公使、参赞、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与随员七等。 大使全称“特命全权大使”,是外交使节的最高级别。而大使一般又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为副部级大使,二级为正司级,三、四级为副司级大使或领事,五级为处级大使或领事。目前中国驻外大使均为副司级及以上级别,其中二、三级占绝大比例。随着中国外交规模的扩大与关系的提升,目前处级大使已经成为历史。而九个最高级别即副部级外交国家对于中国的外交关系走向至关重要,其级别的变动也直接反应中国外交主要战略的变迁。
副部级大使外交的历史变迁
建国初期,中国为巩固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国家对抗,与苏联、朝鲜首先建立了副部级外交关系。新中国建立的第二天即1949年10月2日,苏联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稼祥出任第一任驻苏大使,也是中国第一位副部级大使。苏联解体后中国延续了与俄罗斯的对外关系;而在10月6日,中国与朝鲜建交,成为第二个副部级的邦交国。倪志亮作为解放军中将被中央调令为第一任驻朝大使。至今,中国与俄朝两国仍保持副部级外交关系。
1964年1月27日,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同样是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黄镇出任第一任驻法大使,成为驻西方国家第一位副部级大使。在七十年代,
中国相继与英美两国建立副部级外交关系并延续至今:1972年3月13日,时任驻民主德国大使宋之光转任首位驻英大使;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并在两个月后由柴泽民出任首位驻美大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与英美正式建交之前都有过频繁的非正式往来经历。早在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就致电周恩来外长,比法国更早承认新中国政权的法律地位,表示愿意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年3月2日,英方派临时代办胡阶森与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进行谈判,但与此同时英方又与国民党“保持实际上的联系”。因为在台湾问题上的龃龉,虽然中英双方关系并未断绝,但始终未建立大使级外交往来,处于“半建交”状态。直到1971年1月15日裴坚章会见英国外交部官员,对方表示希望将两国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建议双方就此问题进行讨论。次年3月13日,两国终于达成大使级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与美国外交的破冰之旅也全面展开,最终在1979年元旦正式建交。
而就在同一年的九月和十月,中国又与联邦德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初始的外交级别是正司级。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德国统一与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提升,中国与德日两国的外交级别也随之抬升。1993年4月15日,徐敦信出任驻日大使并上升为副部级,而1997年1月起,中德邦交也进入副部级,时任大使为卢秋田。
进入21世纪,随着金砖国家集团由概念而逐渐形成实际的外交往来,中国与印度和巴西的外交级别也逐渐抬升。早在1950年我国就与印度建交,而在1974年中国亦与巴西建立外交关系。中国驻两国大使馆在2009年底升格为副部级,这凸显了中国对新兴大国的高度重视与战略布局的演变。
当然,随着国际形势和双边关系的变化,驻外大使的级别也可能降低。例如,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驻苏联以外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大使以及1960年代中国驻越南大使也曾享有副部级待遇。但随着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及和越南内政变局等原因,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已降格为司局级。
驻各重要国际组织的副部级
除了与九个主权国家建立了副部级外交关系外,中国还与许多国际组织建立副部级关系,例如中国常驻欧盟、非盟、东盟使团团长,中国常驻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代表,中国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在联合国,中国在纽约和日内瓦两办事处都有常驻大使,后者在1990年代以后也升格为副部级,这意味着中国在联合国中话语权的提升。
2013-05-08 来源:香港大公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