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knowledgments:Hamilton City Council,Hamilton Celebrating Age Centre, Lottery Community Committee-Waikato,Trust Waikato,COGS,Wel Energy Trust,Creative Waikato, Norah Howell Trust, Len Reynolds Trust, Tindall Foundation
页面
▼
2013年1月9日星期三
上海话
上海话
上海话,又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上海话在上海开埠前属于北部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松江片方言。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到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
上海开埠后,在四方移民特别是其他吴语区移民的冲击下,上海话在保持一些松江片特色的同时,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语音简化伴随大量老词汇的替换和新词汇的产生,使上海话在近一百五十年来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并与苏州话一起成为当代吴语的代表方言。
移民的方言在不同程度上冲淡了上海话中的土语特征,发展了吴语公约数的成分。如“地方”取代了“户荡”、“场化”,“外头”、“外面”取代了“外势”、“外首”,“左面”取代了“左半爿”,“拿”取代了“担”,“汏”取代了"净",“回去”取代了“归去”,“难为情”取代了“坍铳”。上海话在原松江片方言底层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着,使属于吴语临海僻远地带的、原来发展最为缓慢的、较苏州话嘉兴话保留更多古老特征的旧上海话,在百年内一跃领先为吴语诸次方言中发展最速的新上海话。
19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然后被普通话吸收。但近二十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对普通话的依赖,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只出现了一个语式“勿要忒……”,以及“淘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
2005年以来,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可以说是“进了学校门儿,就到了北京城儿”了。
另外在媒体传播方面,政府取消了几乎所有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90年代初,上海话的电视连续剧《孽债》受到上海观众的欢迎。但是第二部沪语连续剧在开播之前被叫停,后来只播出了普通话配音版本。在近几年上海的电视荧屏上也出现了一些以上海话为主要语言的情景喜剧,如《老娘舅》等。很多上海话培训部也因为学员不够而关门。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发现已经很难招聘到发音合格的年轻沪剧演员,对此她曾提出建议,要求对上海话进行保护。
当今许多上海的儿童已经无法全部使用上海话和他人沟通了,甚至出现全然不会讲的情形。90年代出生的年轻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的情况已经很常见,甚至在上海市区有的新建的成片小区内,已经难得见听到一句上海话,甚至觉得讲上海话是没文化的表现。若上海话未得到迫切的重视、保护和发展,不久以后,可能也要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日益增长的保护传统上海话的舆论呼声,上海市的教育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主要的公立幼儿园内,都配置了上海话的教师。儿童们每周会有一节上海话的课程。
上海话的处境严峻,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经济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推广普通话,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造成了传统方言的消失,以及传统地域文化的消失。
裘福春提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